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11月份門診異動  ◆113年十月門診時間異動  
【物質濫用】>>【情感性疾病】
2006-05-29   如何面對SARS所帶來的焦慮?
SARS的疫情已進入第三個月, 許多人早已為這持續、不可抗拒的壓力感到不安, 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有什麼方法能舒緩它? 康健雜誌55期 文/吳若女  攝影/呂恩賜 一個住在萬華地區的阿媽,幫忙遠在南部工作的兒子媳婦照顧小孩,但自從這地區傳出疫情後,幾乎夜夜失眠,躺在床上想東想西,擔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掛心孫子,「到幼稚園吃的東西乾不乾淨?」、「頑皮好動的孫子戴得住口罩嗎?會不會一下子就拿下來?」 一個家庭主婦看到帶孕護士胡貴芳因SARS過世的新聞,悲傷得不得了,脾氣也暴躁不堪,先生在一旁看不下去,決定不再讓她反覆再看這則新聞,想關掉電視,她則威脅要砸電視機,因為她深深地沉溺在這情緒中,想到自己沒把小孩照顧好,該死的才是自己,而不是那年輕無辜的準媽媽。 有位三十幾歲的女子,則是不斷地量體溫,一天量二十幾次,而且還換好幾個廠牌的溫度計,深怕量不準,錯過了SARS最重要的早期症狀──發燒。她也討厭自己神經兮兮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此外,她還覺得自己整天都熱熱的,喉嚨也癢癢的,因此,不敢出去工作,怕自己是帶原者,會傳染給別人。 一個年輕學生則是不斷的洗手,一天可以洗掉一個肥皂,但還覺得不乾淨,因為他總認為病毒在指縫中,怎麼洗都洗不掉。另一個媽媽也是不斷地洗,因她得煮飯給全家人吃,怕把不乾淨的東西帶進去,十分緊張。 一個沒有發燒、卻咳嗽好幾天的小姐,則是不敢去看醫生,怕診所不乾淨,怕原本是沒有SARS,卻在看病時被傳染了。但在咳嗽愈來愈嚴重,幾乎連聲音都沒有的情況下,才鼓足勇氣踏進診所。醫生診斷後告訴她,是感冒咳嗽傷了聲帶,發不出聲音會特別讓人害怕,她這才放了心。 這些故事在SARS進入台灣後,每天都發生。疫情進入第三個月,每個人在心理上所受到的衝擊,好像不減反增,愈來愈大。 「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的調查就發現,台灣有9成民眾認為SARS是非常嚴重的疾病,6成對SARS疫情的散播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或家人被傳染。此外,七成六的人表示SARS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會求助於「SARS安心專線電話」的以女性居多,她們多表示,很擔憂心家人或小孩的健康。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魯中興解釋,這些都是「急性壓力反應」(Acute Distress Disorder)的表現。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威脅自己健康或生命的事情時,會呈現這些心理反應或行為。 例如,那個睡不著的阿媽,是混合著失眠與焦慮;不斷量耳溫或洗手的人,是過度警覺的表現;而不敢出去工作的人,可能是在逃避;沉溺在SARS新聞裏的人,則是讓它成為心裏的夢魘,一個揮之不去的想法。 其實,一般人碰到這些威脅,都會有這些反應,但也都有自身調適與因應的能力,只會持續幾天。但有人則會持續很久,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失眠、焦慮或憂慮。魯中興建議,如果這些症狀超過三個星期,就要趕快尋求專家的協助。SARS和上回921不同處是,SARS還在持續進行,所以三個星期是個合理的範圍,讓自己有個彈性,決定是否要就醫。 有些人則會尋求心理諮詢電話的協助,透露心中的焦慮或問題。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台北市生活調適愛心會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諮詢團體,幫助過許多強迫症或焦慮症患者,這次也積極加入對抗SARS的安心專線。 理事長蔡香蘋表示,其實有些個案應該就醫,但礙於當事人意願不高或心理排斥,他們只能在電話這頭耐心地聽,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 例如,對不斷量體溫的人,他們會建議早中晚各量一次就好,對不斷洗手的人則建議好好地洗一次,會比心慌地洗好幾次有用。慢慢地,對那些深受自己行為困擾的人的確有些改善。 「三好、四發」運動 其實,想要在這特殊時刻,維持身體健康與情緒穩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是有跡可循,有方法可行。 同時擁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與公衛學博士的耕莘醫院心理科主任楊聰財,就對當前該如何對抗SARS,提出一個「三好四發」運動。 三好,就是要養成「睡得好、吃得好、排得好」的習慣,因為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沒有這些,很難再談下一步。喜歡開玩笑、說話風趣的楊聰財說:「這些是很基本、能夠保命的!」 四發,是指「說唱作寫」,就是要學會抒發情緒的方法。人不能一味壓抑,如果不斷地壓,只會產生悶燒鍋效應,早晚要爆發。 所謂「說」,是要找可信任的親朋好友或專業人員說,說出心裏的感覺。 「唱」就是要唱歌,不僅可抒發情緒,還能鍛鍊肺部肌肉。 「作」是指做運動和鬆弛訓練,每週至少一次40分鐘、有流汗的運動。鬆弛訓練是早中晚各一回,用坐著或躺著,做深呼吸30次,一吸一吐算一次。 「寫」是指把心情故事寫下來,現在愈來愈多人進行隔離,其實就是寫心情故事的好時刻。點子動得快的楊聰財又興致勃勃地形容,現在應鼓勵不同單位來辦「有獎徵文」,徵求不同的心情故事,鼓勵大家把情緒抒發出來。 學會過濾資訊 至於那排山倒海,如波浪般不斷湧現的新聞,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一位三十幾歲的室內設計師形容她看電視的感覺,「當我第一次看到和平醫院的護士衝出警戒線,跑出來大聲抗議時,我真的覺得她好可憐。但是當電視畫面每隔一小時不斷重播出時,我開始覺得這護士好像有虧於職守,她應該做好她的工作,不應該這麼衝動,可能是,我對她的行為開始起反感吧。」 一個基督徒則是為醫師林重威病危的新聞掉淚,因為她讀到林重威的媽媽透過對講機說:「兒子,你要堅強點,耶穌愛你。」她就可以想像那是多麼深的呼求,對天對上帝,所以眼淚就不聽使喚地滴在報紙上。 其實,疫情的發展與人員的傷亡,都緊緊地牽動著每個人的心,一不小心,就像一滴墨,深深淺淺地暈開來。 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也是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的胡海國就建議,切忌每天盯著電視看SARS的疫情報導,因為電視媒體會重覆激動的畫面,伴隨強烈的語言,不斷刺激人的精神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引起焦慮反應。 因此,他建議,電視新聞早晚各看一次就好,掌握最新的疫情變化,而閱讀書面資料,還是獲得SARS知識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家鄭石岩則建議,要學會區分不同的訊息:「什麼是我做不到的」,而「什麼是我可以做、且應該做的」。例如,對不斷發生的疫情或死傷的人員,知道就好,但不能一直想,想久了只會產生焦慮,任何人都會垮掉。該注意的,反而是能對自己有防衛價值的消息,例如,有關於SARS的專業知識,自己該做哪些防護動作,或該配合政府做哪些防疫措施。 愛己也愛人 此外,鄭石岩從心理學的觀點特別強調,這在災難時刻,更要與人保持友愛連結的關係,互為支持。 許多心理學上的研究都發現,壓力焦慮會使人的免疫力降低,人如果處在喜樂、放鬆的狀態,都有助免疫力的提升。不同的研究也發現,與家人有親密情感的人,有較高的免疫力,同時,有社交生活的人健康狀況比孤癖的人來得好, 因此,鄭石岩比喻,SARS來時,如果嚇得不敢再找朋友,一個人躲在家裏害怕,受到的創傷肯定更大。樂觀開朗的他,幾乎每天都有運動,週末還和太太一塊爬山,即使全台都籠罩在SARS的威脅下,他們還是一樣進行家族聚會,因為只要知道成員有做防護措施,就不需要太擔心,「與人的關係是不能斷的,」他一再強調。 相約到戶外走走、打電話、email都是可變通的方法,不像以前,都是約餐廳裏吃飯,現在,換個方式過生活。 誠如《中國時報》一篇小社論「新生活運動」所寫的,我們已習慣大街上人口一罩的景觀,也習慣了到哪裡都得先量體溫。我們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重新調整生活。 作家者彭蕙仙形容得傳神,「在人們排隊等待量體溫的時候,繁忙的街景變得緩慢,人人都得學會等待。」、「不少家長終於知道家人的溫度,台灣社會也多了很多回家吃晚飯的爸爸」。 真的,愈來愈多的媒體開始出現這樣安慰人心,提醒人調整角度過日子的話語。「疫情都已經惡化成這樣,不然你能怎麼樣,繼續罵政府無能嗎?」一個衝在火線上的記者無奈地形容。換個角度看事情,多些支持與寬容,特別是,要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打氣加油,做些事,轉移自己害怕的注意力,彼此相愛,度過這特殊時刻。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