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美國擬納入精神疾病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美國醫界擬將青少年網路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國內醫師多表贊同,並呼籲家長注意孩子上網情形,狀況不對就應及早求醫。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于志旭攝影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明年五月出版的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將建議對網路成癮現象「做進一步研究」,以決定是否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這本手冊堪稱精神醫學的聖經,廣為心理學家與精神科學家接受。 紐西蘭新聞網站「Stuff」報導,美國專家認為此舉矯枉過正。不過一些澳洲心理學家認為,應該放寬兒童網路成癮症的診斷標準,讓使用簡訊、平板電腦和任天堂掌上型遊戲機成癮的孩童也都能接受治療。 澳洲墨爾本旋濱科技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奇里洛斯已推動修改手冊內容,將網路成癮的範圍擴大到電玩之外。奇里洛斯曾說,已有許多研究正在進行,讓醫護人據以診斷並妥善治療兒童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成癮的行為,這些治療方式包括改變兒童對網路的依賴。奇里洛斯說:「對小孩來說,電玩是最顯著的問題。但總括來說,使用科技產品可能是潛在的問題。」 雪梨市中心執業的心理醫師霍迪克說,有愈來愈多受挫的家長帶著生氣的小孩來求診,這些兒童平均年齡僅十二歲。霍迪克說,近七成的患者是兒童或青少年,他們焦慮、沮喪,「無法在網路或遊戲外的世界承受壓力」。 新南威爾斯大學兒童心理學系系主任洛雪兒‧林魯特說,目前仍難以判定過度使用科技有害,「科技與生活取得平衡沒有錯,但若忽略問題就有危險」。 醫師:醫療及早介入 網路解癮比較快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考慮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說,網路成癮以青少年居多,將成癮當作疾病,可讓醫療專業及早介入治療,以免影響到孩子學習及人際關係發展。 愈來愈多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沉迷網路成癮,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天舉行「3C時代,樂活人際」論壇,將討論網路成癮的社會心理因素、腦科學解釋及解癮方法。 「網路成癮就像菸癮或毒癮。」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網路成癮是大腦依核的多巴胺分泌失調,人會感到快樂,就像談戀愛有幸福感。 但網路會刺激依核的多巴胺活化,如吸毒及菸癮,耐受性愈來愈低,成癮者易出現強迫行為,個人滿足逐漸下降,上網時間愈來愈多。 對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計畫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許正典說:「應儘早納入。」因兒童不會太早染上菸癮及毒癮,但網路取得的便利性,觸控螢幕易致孩子出現強迫行為,一沒網路就焦慮不安,恐影響日後學習、專注力及人際發展。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說,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並非貼標籤,而是提醒大眾及早讓專業醫療介入,避免網路成癮慢性化,影響孩子正常生活作息。 網路成癮以國高中生居多,許正典曾收治一名國二男學生,學業成績列前茅,但自從迷上網路,成績排行班上倒數,家長拔除電腦插頭,沒想到男學生竟毆打母親,後來被父母強押就醫,許正典說,門診這類案例常是「憤怒父親、沮喪母親,及自以為是的孩子。」 許正典說,治療網路成癮需配合藥物;多巴胺及血清素調節藥物可阻斷大腦成癮迴路、穩定情緒。 家長也應多陪伴孩子,透過運動或參與有興趣事物,培養自信心、累積正向成功經驗,逐漸擺脫網路成癮症狀。 美大學上臉書 查新生網路人格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卡普蘭測驗預備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排名前五百的大學中,約四分之一學校的招生人員會從臉書、Google 等網站,查看申請者的網路人格,逾三分之一發現不利申請者錄取的資訊,今年的比率高於去年的百分之十二。 華爾街日報四日報導,威克林大學招生主管瑪莎‧艾曼說:「我們發現一些學生有霸凌、酗酒和磕藥等問題。我們從未視網路資訊為唯一標準,亦非盲目搜尋,但若有疑點就上網查。」 從社群網站看申請者資訊是許多大學招生作業的灰色地帶。僅百分之十五的學校制定網路審查規定,逾三分之二的學校說不會這麼做。 卡普蘭測驗預備中心數據科學副總奧森說,逾四分之一未訂規則的學校會檢查申請者的網路人格。他說:「學校上網檢查準新生個資已是趨勢,學生上網發文要三思。」 多數學校沒時間、資源,也不願檢查每位申請者的網路個資,相關資料在論文、成績單和推薦函中已很多。 但許多招生人員若對備審資料有疑問,或想多了解學生參與的計畫時,便會上網查。 紐約州的倫斯萊爾理工學院副院長馬瑟斯說,學院曾查出申請者有抄襲和被控性侵的紀錄,有學生曾違反校規但未嚴重到停學和列入紀錄的程度。馬瑟斯曾查出一名申請學生有霸凌紀錄屬實,而未錄取這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