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 醫師:需做心理治療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 「自戀是精神疾病,需要自覺接受心理治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健志表示,自戀的確是一種精神疾病,且大多是天生或從小養成,要改變很難,除非隨著年紀增長而有自覺;醫師楊聰財也認為,自戀人格異常者需有「病識感」或經身邊朋友勸告,進而求助醫師才有機會改變。 潘健志指出,在研究顯示中,有自戀傾向的人屬於第二面向的人格異常,大多在國中到高中時期養成,除非合併其他面向或隨著年紀增長而有自覺,否則很難改變;而屬於第一面向異常的人,則是由後天所造成的憂鬱症、躁鬱症,比較容易治療。 以前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為例,潘健志說,胡幼偉喜歡用臉書發表評論引人注目,在受到各方批評後,又繼續為自己的行為一再貼文解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做錯事不認錯、硬凹」的性格,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 對於,胡幼偉做為政府部門的發言人,潘健志也說,有自戀傾向的人不適合代表政府,因個人色彩太濃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彈性,會將外界焦點著重在個人身上,而這些都不是身為一位政府發言人該有的特質。 另外,潘健志也說,胡幼偉與他年紀相差27歲的女學生交往,也是自戀型人格的特質之一,有自戀傾向的人會以外貌、年紀等,做為選擇對象的優先條件,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態。他也建議,有自戀傾向的人,應接受心理治療,避免影響人際關係。 但是台北榮主診所醫療顧問吳光顯則認為,胡幼偉沒有嚴重到自戀型人格異常,因自戀型人格異常者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自我感覺良好、自我為中心,以及死不認錯,但現在胡已下台以示負責,代表「不跟你玩」,而各界也不應繼續以「打落水狗」的心態看待。 對於各界指責胡幼偉在臉書上的貼文風波,吳光顯說,臉書是屬於個人隱私範圍,要有加入或贊同才能看到貼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若以此判斷胡想藉此吸引眾人目光,並不合適。 楊聰才診所心理衛教中心院長楊聰財則表示,只要長期或持續符合以下5項特質,就屬於醫學上的自戀型人格,包括誇大自己的成就或才能、專注於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美貌、或理想的愛情等幻想、需要過多的讚美、強調頭銜、佔別人便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缺乏同理心、以為別人忌妒自己、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楊聰財說,若以胡幼偉最近的行為看來,不排除為自戀型的人格,但還是必須了解他從小的生活史才可判斷,而有嚴重自戀型人格者,要改變很難,除非自己有「病識感」或經身邊朋友勸告,進而求助醫師才有機會改變,而醫師會經由協調、諮商、輔導,甚至心理治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