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憂鬱 吃藥?看心理醫師?
【2012-11-05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整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2257
Q、我的婆婆最近憂鬱症再犯,體力也不如從前,其實她需要兒女多陪伴,或在生活起居上多點照顧。但婆婆喜歡一人獨居,又難接受自己身體已漸老化的事實。一旦心情不好,就是去看醫師,拿回一堆藥,她一天不知吃多少藥,吃藥已變成習慣與依靠。想請問怎樣的老人憂鬱症適合吃藥?怎樣的症狀適合看心理醫師?又如何讓老人家接受「看心理醫師」這件事是有助於改善生活的?(讀者高小姐)
A、個案分析要兼顧生理、心理和環境三個層面,如果真是老人憂鬱症,藥要吃,心理治療要做外,還要進行家庭會談。是否罹患老人憂鬱症,可以到自殺防治學會、董氏基金會等網站先做憂鬱症評量表,但還是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才能確診,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
空巢孤單 身體又漸老化
婆婆應有「空巢症候群」,會覺得自己這隻鳥老了,多年來含辛茹苦把小鳥養大,小鳥翅膀硬了,成家立業不在身邊,心情是孤單的,加上老化造成的疾病會讓人心情不好,是造成憂鬱症的因素。
很多老年人會常常抱怨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但實際上檢查又沒有異常;或是做一大堆檢查,拿一堆藥,自己當半個醫師在調藥,容易造成肝腎負擔,嚴重者甚至要洗腎。這是潛在的情緒障礙,其中憂鬱症是最常見的一種。
別跟她說 看的是精神科
「我不是『肖ㄟ』,幹嘛看精神科醫師?」這是很多老人常見的迷思,當察覺有異樣時,有時「善意謊言」是必要的,例如告訴婆婆這不是看精神科,是看頭痛和睡眠,門診中常有家屬會偷偷告訴醫師,拜託醫師別說自己是精神科,醫師一定會配合演出。
現在排斥看精神科的比率沒那麼高,很多年長者會願意來看精神科是因為睡不好覺。憂鬱症很常見症狀就是失眠,子女也可以跟婆婆說,是來看「失眠」。
藥物的好處是可以調整腦部情緒內分泌,劑量可以不用像年輕人那麼重,約為一般年輕人劑量的1/2到2/3即可。治療時,醫師不會跟患者說有精神病,而是先建立關係。通常這類患者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一開始可跟患者聊聊是不是有孤單的感覺,得到患者的信任後,才進一步深入。
家庭會談 聽媽媽的想法
由於每個世代生活方式不一樣,未必要鼓勵三代同堂或是一起住,住在附近彼此方便聯繫就好,硬塞在同個空間中,有時反而容易造成困擾。
長輩需要親人陪伴,卻又擔心耽誤孩子工作。這時最好家庭會談,大家坐下來談,請媽媽說說希望子女關心的方式,例如打電話問候或回來陪伴,子女可以輪流探班或打電話問問母親有沒有吃藥、運動等。
至於要多少時間,每家情況不一樣,有共識就好。有媽媽跟孩子約定,每天輪流打電話報告家裡情況。「講清楚是好的開始」,這樣婆婆也可以安排參加太極拳社或是老人大學的課程,建立社交圈。
(諮詢/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