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11月份門診異動  ◆113年十月門診時間異動  

【 2013年3月5日 Life Plus熟年誌3月號"人生巢空不腦空,安然度過空巢期"】

 
人生巢空不腦空,安然度過空巢期

2013年03月5日【文/楊聰財.魏兆玟】

當孩子長大離家後,父母要學會三個面對他們的心-不要太好奇心、不要太熱心、不要太關心。為什麼?因為怕你這個當爹娘的,不容易度過父母面臨的人生另一個轉折--空巢期。

本篇文章為熟年朋友介紹空巢期產生,也從生心理面向、環境面向,探索空巢期的父母要如何安好適應。

空巢期的定義探討
五十五歲的退休老師魏梅雯(化名)剛從社區大學下課回家,氣喘噓噓地拖著她變型的身材,緩步爬上位於三樓的家。打開門的剎那,迎接她的是一片漆黑靜寂。走進家門,不自覺發楞的她才想起來大女兒昨天跟她說:「媽,我明天要到上海出差一星期喔!」透過陽臺,對面公寓闔家吃飯聊天的熱鬧場景,讓梅雯突然憶起從前的歡樂時光,一股哽咽忍不住湧上心頭。

突然間,孩子都長大了,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步調,大女兒忙於事業、小女兒又遠在美國留學的梅雯感嘆,為了排遣,她白天上課、參與社區活動,希望能讓時間過得快一點,然而每當夜晚來臨,空巢的寂寞卻仍然刺骨難熬,好像心裡空空蕩蕩的,什麼也抓不住。

梅雯的先生呢?她和先生常常同處一室卻相對無言。先生總是神情漠然地盯著電視,還擺出一副「現在不要來吵我」的姿態;她也只好識趣的遁入臥房,用看小說、聽音樂,甚至倒頭大睡,來躲掉夫妻獨處的尷尬。而先生不斷強調一旦孩子離家,他也要「過自己的生活去了」,更讓她驚覺未來的無所依靠。無奈夫妻間從來沒有談心的習慣,至今她還搞不懂自己的婚姻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或許我一直太忙了,以前除了工作就是孩子,幾乎沒有餘力去照顧先生的需求,」梅雯悠悠地說。隨著孩子離巢的大限一步步逼近,婚姻是否也將走到盡頭?她沒有答案,仍在「努力挽救」和「乾脆放棄」間苦苦掙扎。

這個個案幾乎是許多家庭的縮影,家庭猶如一團體或生命的有機體,具有動態的規律模式。當家庭經歷形成(Formation)、發展(Development)、擴大(Augmentation)與衰弱(Decline)等階段之時,每一個新階段帶來新的發展工作,家庭成員在不同的過程中會發生不同的互動方式,使得家庭狀態也跟著產生變化。

詮釋人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學者Duvall將週期分為八個階段:新婚階段、養育幼兒階段、學齡前期階段、學齡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發射中心階段(第一個子女離家到最小子女離家)、中年階段(空巢到退休)、老中年階段(退休到死亡)。

時代在轉,理論也須修正。家庭生命週期中的空巢期依照傳統定義約在中年時期,但是因為現代男女結婚年齡延後,據我們的觀察和親身體驗,連帶也會延後空巢期五到十年。在此時期,身為父母者,除須面臨身體的逐漸老化外,也須面對子女長大、獨立、離家的事實,此時期父母需要開始適應角色的轉變、以及家人互動的改變,如何與孩子發展為成人對成人的關係,深深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另外,夫妻重新過兩人的生活,兩人要在此時重新評估現有的生活結構,重新審視、定義婚姻對二人的意義,處理子女離家的寂寞、幫助配偶調適父母角色之喪失、適切地安排長期照護年邁的父母親,並順利的完成此階段的發展任務,建構更好的生活模式,才能知足而快樂的迎接老年期的到來。

一、從生心理面向探索空巢期
空巢期往往伴隨著中年後期、進入更年前期的生理變化。自身就變成像「魔術師」一樣,不但身體外觀從蘋果型變成梨子型,精神上也開始常常出現「坐著打瞌睡、躺著睡不著;想記的記不起來、想忘的忘不掉」的困擾。髮毛部分,頭上則是「白髮拔不盡、春風吹又生」,男士們的髮型也如小說家莫言所說的「地方支持中央」:兩邊往中央靠攏,以便遮住稀疏的部分。號稱靈魂之窗的「眼睛」,被醫師告知因為「老化」導致老花外加白內障。更糟糕的是老是發生「失憶」現象,記憶力明顯衰退,嘔到不想起那個忘掉的名字、絕不善罷甘休;因而伴隨口中喃喃自語、以免腦中打結;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卻想不起到這兒來要做什麼?更常聽到:「最近有件事要告訴你、偏偏一見到你卻又全忘了!」忘了剛剛說過的話,變得一再重複碎碎唸。

「高科技不來電」也是年歲漸長的特徵,家裡一停電,所有的鐘都閃在十二點。診間一位黃阿姨預計去歐洲玩,女兒買了新款的數位相機,體貼仔細地告訴她,只要「輕鬆按一下,一切都搞定」。媽媽沿途拍了近百張,回來女兒往電腦裡一放,怎麼進百張都是大鼻子?原來黃阿姨把相機拿反了。

不知以上症狀,你會勾選幾項呢?小心愈檢核愈不安與挫折噢!總結上述「囧」相,又豈是「苦惱」二字可以道盡?

在診間我們常與諸位大哥、大姐們分享:每個來到世間的生命像「整存零付」一樣,一點一滴地離去,意氣風發的少年,轉眼變成哀樂中年;倒是有些人自娛地解嘲,笑說自己目前可是朝「五化」移動,知識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體力弱化,最後當然就「等待火化」。

要記得啊!身心健康建設要靠自己,人老腦不老,皺紋長在臉上,不長在腦裡。正確地計畫運用『零存整付』人生哲學,調整生活態度及觀念,免得「年輕時用健康換金錢,中年後用金錢換健康。」也不要將人生規畫成不堪回首的求「三歷」:少年爭取好學歷,中年成功看經歷,年紀愈大追病歷。

另外,從心理面向來看,當孩子長大成人,因求學、服役、工作、結婚等因素,全部離家且不住在家裡,家中只剩父母兩人單獨居住的階段,被稱之為『空巢期』或『後父母時期』(Post-parental Period)。此時期極易因為沒孩子陪伴、感覺孤單,真見面互動交談時,又常有「翅膀長硬了,吩咐叮嚀的話聽不進半句」的感概,這在農業時代不成問題,但在如今都市化、少子化的社會,讓「空巢」成了現代中年父母愈來愈難以迴避的痛。

二、從環境面向探索
中年期家庭的發展任務如:與子女維持開放式的溝通、與自己的配偶關係更密切、再次肯定生活的價值並了解其真正的意義。另外,中年轉業、失業帶來的壓力,也可能因家中的空間重新分配和生活習慣都要改變而無法適應,有些人則要應付緊接而來的高齡長輩的長期照護問題。

像在醫療界服務多年的王小姐,兒女長大離家、可以放手的時候,父母公婆的健康卻同步亮起紅燈。在家族其他成員都在國外、加上自己的專業背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她只能努力扛起照顧4個老人的重擔。

「我現在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叮嚀,帶著外勞雇頭顧尾;到了週末還要接老人家出來玩,換著花樣哄他們開心。」同時還要為自己更年期症狀煩心的她,來不及「享受」空巢的悠閒,就接下了人生更重的擔子。再說,養兒育女雖然辛苦,可是有孩子的地方就充滿了活力和笑聲,這和時時要面對老人家愁苦怨嘆的面容是完全不同的,這也讓她覺得心情黯淡,未來的日子漫長得彷彿望不到盡頭。

孩子在長大成人、追求獨立的情況下,生活重心會轉移,父母對其影響也會漸弱。兩代相處因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行為有別(十年便有隔一代的「代溝」自然行成),親子在相處上就會產生困擾。此時彼此之間必須學會相互忍讓、妥協,重新調整溝通模式,以避免衝突的發生。若子女願意向父母親分享離家後的經驗,而在需要時也願意向父母親尋求關懷與支持,將有助於彼此的關係。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能否適當調整自己的角色,是適應空巢期生活的關鍵之一。調適步伐稍一不慎,輕則陷入失落、怨嘆的情感低潮,重則可能會發生如美國普渡大學教授Fingerman口中的「空巢期症候群」──包括憂鬱、失去目標與身份認同、自我價值感低落、覺得被子女遺棄等等,讓原已處處陷阱的中年危機更添風險。

「體貼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事情。」是眾多專家認為能安度空巢期的失落的共同建議。子女初長成,急於談戀愛、在社團或課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忙著創業,他們心中的惶恐、焦慮或挫折並不亞於父母。如果此時父母還冷言冷語,祭出如「翅膀長硬就忘了父母」、「不孝」之類的大帽子,只會加深孩子的內疚與無力感。這些罪惡感會讓子女覺得「應該」回家而不是「樂於」回家,反倒拉遠了彼此的距離。空間隔閡不是問題,心靈的親密與疏遠才是關鍵。父母的責怪是「推力」,只會把孩子愈推愈遠;換個角度,支持和鼓勵則永遠是最好的「拉力」,讓家人永遠凝聚在一起。

要知道,孩子雖然長大,但父母的肯定與支持,對他們仍然是「心理的維他命」,而且離開了家,有個距離,往往更能夠將「愛」說出口。孩子離家後遇到困難,縱使父母已幫不上什麼忙,但若能用信任和肯定來代替叨念和擔憂,孩子往往會更有自信,也能表現得更好。
另外,父母也必須接受「子女長大後可能不是他們所期待的樣子」,例如:孩子不喜歡唸書卻喜歡藝術、不想去科技公司卻選擇研究機構,或是男孩愛上了比自己年紀大上一截的學姊等。父母可能失望,但切忌不應過度干涉。如果父母能劃清界線,不去「侵犯」子女的自主權,這種平等的、像老友般沒有壓力的關係,反而可以讓子女更樂於接受。

三、兒女離巢=婚姻危機?
空巢期另一個更普遍的難題則是──如何與自己的另一半重新相處。國內外多項研究也發現,「家庭生命週期」和「婚姻滿意度」是有著U型對應關係的:在手忙腳亂的育兒初期,夫妻間往往處於緊張狀態,之後婚姻滿意度逐漸上升;然而一旦進入空巢期,滿意度卻再次「直線下降」,日本著名的「熟年離婚」現象即是這種心理的反映,當了一輩子家庭主婦的太太們,在養兒育女責任已了後,希望追尋自我、不願意再侍候「老爺」而主動提出「離婚分手」的現象。這些種氛圍在臺灣也逐漸的在「熱身上映」中,至少在我們的診間就陸續來了許多因為自覺「莫名其妙」、準備被太太「休掉」(妻子主動提出要離婚)、罹患憂鬱症前來就醫的熟男。

關注家庭功能健康的學者Peck提出,中年時期由豐富的人生經驗而產生智慧,能適時運用智慧適應生活問題,讓自己發展兼具兩性化特質,並能轉化自己的情緒,尋求生命的意義,讓人生更加成熟圓融。學者Jung也認為在中年轉換期,兩性的性別角色特質會有所改變,藉以平衡人格:女性變得更堅定,男性變得能做情緒表達;中年的人變得更為內在導向並專注於內在世界,他們會放棄年輕時的自我意像,採取一種更合適的生活型態。此階段的中年父母需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學習兩性角色以取得內在人格的平衡,才能獲得良好的適應。

「中年空巢期」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因為依照精神醫學角度來看,人是傾向「維持現狀」;非得面對新的變動時,就必然會發生好壞不同的「調整與適應」。有人利用這個機會重新學習充電或者旅遊訪友;有人卻因為缺少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種種問題顯示,中年空巢期不是人人都能很好面對的課題。

要良好面對、接受、處理、調適空巢期,要接受子女離家獨立的事實,也須面對自己身體的老化;不但要被動的接受這些改變事實外,更應注重養生、主動的規劃生活,維持夫妻與親子良好的關係積極的調適與適應。文末,我們謹提供下列六大原則:

1.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子女離家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關注自己的身體,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維持生理及心理健康。

2.肯定自我、建立生活目標:肯定自我價值,並將生活重心由子女移回到自己身上,重新安排生活、休閒活動尋找生活樂趣。

3.社會參與與學習:維持原有社交圈並加以擴大,增加自己的人際支持網絡。

4.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在子女離家,重新回復到夫妻關係後,可以重新培養夫妻間更深更親密的感情,應多做口語溝通、培養共同興趣,珍惜彼此、相互扶持。

5.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互動與溝通,有助於空巢期父母的生活適應。

6.當子女長大成人,離家獨立有自己的生活時,父母須坦然面對,為自己及家庭再造青春活力,讓兒女安心離家。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