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來敲門/早知道 我就多關心他…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
「電視上自殺、殺人的社會事件頻頻播送,睡覺時耳邊一直有聲音環繞,無法好好入眠,感覺生氣、憤怒,又害怕。」憂鬱症患者A說出自己近來的心情。
「電視上自殺、殺人的社會事件頻頻播送,睡覺時耳邊一直有聲音環繞,無法好好入眠,感覺生氣、憤怒,又害怕。」憂鬱症患者A說出自己近來的心情。 記者陳柏亨/攝影
2020年三大疾病 憂鬱症其一
根據中央研究院2012年發表的報告,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10年來上升了12.3%,2010年為23.8%。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已提出呼籲,2020年將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分別是心血管疾病、愛滋病及憂鬱症。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並不是心情不好就會造成憂鬱症,需符合相關症狀、持續兩周以上,而且要造成功能障礙,如無法工作、讀書等,才能構成憂鬱症。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至少兩周期間內,同時出現下列症狀5項(含)以上,就可能患有憂鬱症(1或2至少有一個):
1.情緒低落
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體重下降或上升
4.嗜睡或失眠
5.精神運動遲滯
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經常想到死亡。
女性自殺念頭多 男性較激烈
楊聰財指出,大部分的成人會有上述症狀,但青少年不太會說出心聲,表現出來的症狀常是情緒激昂、易怒等;老人則常出現疲憊、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活力、假性失智等。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楊聰財說,女性憂鬱症患者自殺的企圖和念頭較男性高2倍,但男性憂鬱症患者因為受到「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文化影響,表現出來的行為較激烈,自殺傷亡的比率較女性高出2倍。中研院研究員鄭泰安的研究也指出,自殺死亡者有97%在生前有精神疾病,其中87%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
雖有遺傳因子 還有環境因素
楊聰財指出,造成憂鬱症的血清素調節基因會經由遺傳影響下一代,但不是有遺傳基因就一定會得憂鬱症,還需配合心理和環境因素,例如好勝心強、遭遇天災人禍等。
肯愛協會秘書長、也曾是憂鬱症患者的蘇禾表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都會影響人們的內在情緒,但重要的是要回到內心,了解自己的情緒發生什麼事。
第一步自我覺察 抓住希望
蘇禾表示,面對憂鬱症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覺察,再來是陪伴自己,找到心裡的聲音,最後則是「抓住希望」,勇敢付諸行動面對「心靈的感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組長葉雅馨指出,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好的方式,因為運動時,身體會釋放類似抗憂鬱劑的激素,可讓腦內釋放多巴胺及調節血清素,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憂鬱與躁鬱
憂鬱常否定自己 躁鬱多怪罪別人
除了憂鬱症,常見與憂鬱症混淆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在腦科學方面,則是腦細胞膜周期性不穩定造成。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表示,憂鬱症和躁鬱症最大的區別是,躁鬱症有躁期,憂鬱症沒有躁期。躁鬱症患者在鬱症發作期間,不僅心情憂鬱,做任何事更完全提不起勁,一點也不想動;但憂鬱症患者相對有行動力,只是心情鬱悶。早期人們對躁鬱症較不了解時,會以為憂鬱症患者比較容易有自殺念頭,其實,躁鬱症患者鬱期發作時,也會有自殺的想法與行為,兩者皆不可輕忽。
「你心情不好?會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會不會感到沒有希望?看什麼都很負面、很悲觀?」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景瑞表示,躁鬱症與憂鬱症患者在就診時,常會被誤判,上述關鍵的問題可加以辨別,如果患者答「是」,那他心中的「氣」就是來自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屬於憂鬱症症狀,這跟躁症易怒的「氣」不一樣,躁症患者生氣來自於看什麼都不順眼,但他找人麻煩或發脾氣時,覺得都是別人不對,並不會否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