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2024)年四月門診休診日期公告  ◆113(2024) 三月份門診時間公告  
【2014年12月02日 華人健康網”孤寂≠孤僻 6百萬人感孤寂恐要命”】
孤寂≠孤僻 6百萬人感孤寂恐要命

2014年12月02日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如圖)指出,年紀越大,孤寂感程度就越高。(攝影/張世傑)

孤寂≠孤僻?調查發現,國內有近600萬人,過去1年曾感到孤寂,除失業、離婚族群外,年長者孤寂感指數逐年增高,更是值得重視。醫師指出,孤寂感程度越高,精神健康指數就越差,特別是若有孤寂感卻不能有效改善,1年後容易產生自殺意念及憂鬱情緒,千萬不可輕忽。

孤僻與孤寂不同 網路族恐有風險
精神健康基會召集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孤僻與孤寂不同。孤寂是指孤單寂寞的心態,通常渴望與人交往,也不存在厭煩他人、對他人有戒備的心理,在與人交際時一切如常,絕不會有做作使人感到不舒服的表現。

而孤僻則是一種人格表現缺陷,儘管自視甚高,常顯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但內心虛弱,害怕被人刺傷,因而不願與人交往,在不得不與人交際時,也顯得行為怪僻、奇特和做作,常會給人一種神經質的感覺。

臨床發現,年輕族群沉迷於網路遊戲,常活在自我世界中,不僅容易造成親子、同儕關係疏離,甚至易有暴力傾向,也可能合併憂鬱、焦躁等情形,從日前北捷鄭捷瘋狂殺人一案分析,就是孤寂感風險所誘發社會問題的最好例證;調查進一步發現,寂寞容易要人命,特別是年紀越大、壓力越大,對未來就越不樂觀,幸福感就越偏低,容易有憂鬱及自殺意念浮現。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指出,孤寂感與就業、婚姻生活、居住情況有關,也就是說,待業者、離婚、喪偶者、獨居者是形成「社會孤島」的高危險族群。

高壓力低幸福 社會孤島高危險群
特別是高壓力低幸福感,更是影響孤寂的隱形殺手;在臨床上容易呈現睡不好、身體不舒服、頭暈、心跳快、呼吸不順、腸胃障礙等種種自律神經受影響的症狀,這就是壓力過大下的不良身心反應,更是身心困擾產生的重要因素。

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獨居者、離婚喪偶者,前者因為獨自居住,後者則是缺乏伴侶,比較能夠被理解為何會產生孤寂感,不過,値得注意的是,待業者也容易產生孤寂感,推測是因為沒有工作,對求職感到焦慮、壓力,加上自卑心態作祟,而不願意跟他人互動、容易自我封閉。

孤寂感者 1年後會增加憂鬱症發生率
研究發現,過去5年曾有過孤寂感者,預測1年後會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有孤立感者,在1年後自殺意念也會增加。因此遠離孤寂感,建議策略上可掌握,包括有:接受它、尋求自我發展與了解、建立支持網絡、疏離或否認、宗教信仰與增加活動量等;建議可透過周遭親朋好友,及鄰里街坊間的主動關懷,建立起「三五成群」防護網,一起衝破「社會孤島」陰霾。

【三五成群 遠離孤寂4招】:

  1. 走入人群
    鼓勵參與休閒活動,如看電影、社團活動、聊天、散步、運動健身等,或參與美術繪圖與製作手工藝品,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同時訓練手指與關節的靈活度等。
  2. 心胸開闊
    藉由運動,排除心理困擾的問題。避免過度使用網路與電玩成癮,並加強師生與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及針對老人的懷舊團體治療,降低老人寂寞,並提升生活滿意與生命價值。
  3. 支持團體
    鼓勵情感表達與抒發,建立親友網絡,透過他人或團體互動,提供社會支持,將引導個案解決問題,緩解壓力,增加自我適應能力。
  4. 宗教力量
    包含宗教信仰如誦經、祈禱會等,以及參與音樂治療活動,如樂器演奏與音樂欣賞等,達到撫慰心靈的效果。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