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聊天 社交焦慮症作祟
2015年11月03日【報導╱周佩儀、黃子倫 攝影╱施偉平】
有些人對於與他人聊天、公開演說感到十分害怕,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強烈畏懼社交溝通,當心患社交焦慮症,患者只要與人面對面交流,就會出現腸胃不適、噁心、腹瀉、心悸等不適症狀,症狀長達6個月以上,病情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則建議就醫治療。
楊聰財醫師表示,社交焦慮症屬於焦慮症其中一種,初發年齡約在12~18歲青春期,引發原因通常與遺傳、家庭、童年經驗有關,像是小時候常在公眾場所被取笑,久而久之就容易對人群感到焦慮緊張;而在性別比例上,女性高於男性,推測原因為女性的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較男性容易敏感失調所致。
【先了解】有噁心腹瀉症狀
通常罹患社交焦慮症的患者,人格特質比較敏感,太在意外人眼光,且喜歡將事情做災難化的負面思考,極度害怕在社交環境下,會感到丟臉困窘、被羞辱等,因此只要遇到與人互動的情境,就會焦慮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有臉紅、腸胃不適、噁心、腹瀉、心悸、冒汗、手部發冷或發抖、肌肉緊繃、意識混淆等症狀。
合併易怒沒自信
嚴重的社交焦慮症容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例如廣泛型焦慮症,患者會有易怒、不易專心、腦筋常常一片空白、睡眠障礙等現象;或是畏避型人格異常,出現低自尊沒自信、對他人批評太在意及排斥等;而有些人會因為焦慮,使用酒精或鎮靜安眠藥舒緩,可能會導致上癮。
過度緊張或逃避
許多人將害羞與社交焦慮症畫上等號,楊聰財醫師表示,害羞並不會對生活造成障礙,但社交焦慮症的患者,無法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像是學生上台報告、上班族面對同事或客戶,都容易極度緊張甚至逃避,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簡而言之,社交焦慮症算是病態性的害羞。
【這樣做】做社交技巧訓練
多數社交焦慮症的治療,需要藥物與非藥物併行,像是吃苯二氮平類藥物,幫助減輕焦慮,或是無成癮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改善血清素分泌等;再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社交技巧訓練等,讓患者在多種模擬情境中,練習表達意見,只要接受良好治療,根據臨床研究顯示,約3~6個月可獲得改善。
【醫師說】
開業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
曾有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可能因為新環境、巨大壓力而復發,但只要曾經接受過良好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就算復發,病情的嚴重程度也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