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了嗎?上班、上課常遲到小心「拖延症候群」上身!
2017年07月07日【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你上班、上課常遲到嗎?小心是「拖延症候群」上身!醫師指出,疑似有拖延症候群的人在計劃執行上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且通常對時間的掌握也有問題,其發生原因和個性、先天體質、心理壓力、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因素有關。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說明,以常遲到的人來說,這類型的人對於大腦認知功能、時間察覺和感知會出現狀況,在個性上也會有「猶豫不決」的現象,在體質因素方面,例如「腦部發育」不是很健全的人也會有影響,他說明,因為在「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需要邏輯辯證,因此這類型的人通常也比較難下決定。
另外,在環境和心理壓力因素方面,葉啟斌指出,壓力大的人可能腦中常常在思考和煩惱很多事情,這時變佔去大量的思考空間,剩餘的空間就有限了。
而在社會文化因素上,他舉例,現在是科技時代,很多人喜歡玩電玩,這些人通常較習慣「聲光刺激」的環境,因此現實生活中會吸引他的東西有限,這類人的本位主義和自自我意識比較強,常常會出現不太在乎別人說什麼的狀況,有時候也較缺乏動機去了解和計劃一件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指出,其實拖延症候群並不是一種病,是一種表面狀態,主要是用在形容「愛拖、對時間沒觀念、有想法但沒作法」的人,會有這樣的狀況必須去探討背後原因。楊聰財表示,例如D型(憂傷型)人格、媽寶型、自戀型、不懂尊重、生活結構不理想、情緒障礙和慢性憂鬱症的人都容易出現此症候群。
楊聰財說明,D型人格的人常常會擔心自己事情做不好,媽寶型就是什麼都找媽媽,自戀、不懂尊重的人通常都以自我為中心。另外,在生活結構上,如熬夜、晚睡也都是原因之一,而慢性憂鬱症的人通常都是沒活力、缺乏動機。
在治療上,楊聰財指出,必須從生理和心理的層面去看,如慢性憂鬱型的病人就必須服藥治療,D型人格必須建立自信心,媽寶型的人可能還要安排家庭治療會談。
針對媽寶型,楊聰財舉例,曾收治過一名40歲男性,30歲開始沒工作,之後從來沒有一件事情準時過,最後被媽媽壓來就醫。問診發現,該男生活開銷都由爸媽負擔,罵不得也唸不得,有問題都推到媽媽身上,後來診斷出有潛在的情緒障礙和慢性憂鬱症。
楊聰財提醒,要知道自己是否有拖延症候群,可從「功能」來判斷,例如學生老是不交作業、上班總是無法按時完成主管交辦事務,或是旁人有特別提醒並點出誇張行徑,建議可即早讓專業醫療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