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2024)年四月門診休診日期公告  ◆113(2024) 三月份門診時間公告  
【2018年8月26日 聯合報”協助管控、讓他同理 強制丟棄只會製造衝突”】
協助管控、讓他同理 強制丟棄只會製造衝突

2018年8月26日【記者劉嘉韻】

家住桃園的劉叔叔有個極大的困擾,多年前他家隔壁新搬來一戶人家,喜歡到處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一開始是堆積在家中,後來家裡堆不下了,就統統擺在大門口前,有些甚至擺放到劉叔叔住家前。

劉叔叔氣不過,某天終於跟鄰居槓上,要求他們把不可把物品堆在別人家門前,吵過幾次之後,鄰居終於把物品「堆好堆滿」放在自家門口。

看著家門旁這片堆滿廢棄沙發、櫥櫃、舊電器用品的壯闊「景觀」,劉叔叔多次嘆氣搖頭「打去環保局檢舉也沒有用」,雖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日子好像可以照樣過,但是每天看到這些雜物,心情也不自覺煩躁起來,也因為這戶鄰居的囤物行為,連帶周邊透天厝房價也通通下跌。

高齡、女性居多 多有情緒障礙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在美國精神科醫學診斷手冊第五版,已新列出這項疾病,問世大約三年左右,根據研究,囤積症多出現在高齡,尤以女性占比較多。

他們捨不得丟棄物品,甚至會從外面將物品撿拾回來囤積,研究發現,部分患者有潛在的情緒障礙,包括憂鬱、焦慮、不快樂、孤單感,另在深層在腦科學研究也發現,患者的部分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當事人無病識感 家人憤怒以對
楊聰財表示,多數個案被研究評估也發現,有囤積症患者,因為他們的行為模式,造成他們人際關係不好,例如跟家人、鄰居相處都有問題。由於他們的同理心不夠,過度囤積的物品往往搞得家人雞飛狗跳、造成家人之間的衝突,過度囤積也會讓鄰居高度困擾,而出現與鄰居相處之間的問題。這些藏汙納垢的囤積物,往往無法堆放地井然有序,而是亂成一團,甚至連進入門口的走道都沒有,曾有家人或鄰居通報衛生局、環保局把這些廢物清除,進一步刺激患者產生憤怒情緒。

「很無奈,不知道在家裡怎麼過生活。」楊聰財説,臨床上不乏個案上門求助,形容自己的家人有囤積症,搞到家裡沒有空間生活、走路,但是無法跟父母溝通、讓他們把用不到的物品丟掉,讓家人相當痛苦。也有囤積症患者是被家人「拖來看病」,就算照片拿出來,他們仍會強辯說「還有路可以走」,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也有個案合併潛在精神異常,例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或強迫症等。

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建議這麼做:
①避免正面衝突▼蒐集、囤積是不同層次
楊聰財表示,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例如把他的物品強制丟掉、偷偷丟棄,可能都會產生額外的問題。應該要從潛在的疾病層面進行治療,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略,讓患者知道「搜集」跟「囤積」是兩種不同的層次,例如搜集名畫、古董都是適量、乾淨、整齊,也不會造成家人間或環境的問題。此外,也必須三不五時提醒患者,東西到了一定的量就是太多了,要懂得適當的整理,而不是一直堆積。

②訂出時間目標管控▼協助囤積者自我管理
研究發現,囤積症也會遺傳,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行為,因此臨床上可看見一家人多少都有囤積症。楊聰財表示,在治療方面,必須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管控,例如數量上的管控、容積量、囤放量的管控,或是訂出時間目標來管控,例如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的物品就需要丟棄。他強調,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患者要丟,協助患者「自我管理」相當重要。

③讓患者同理別人▼透過溝通找出共識
至於哪些物品該丟、哪些物品不該丟,楊聰財認為,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商量,溝通、共識,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向去努力。針對囤積症患者,要先評估他的身心靈狀況,同時家人要一起努力面對這個問題,讓患者慢慢的認知「囤積」並不不是隨心所欲,要能同理別人的困擾,才能讓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