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11月份門診異動  ◆113年十月門診時間異動  
【2020年09月02日 ETtoday新聞雲”楊聰財/自殺死亡率達24年來最高 見識青少年情緒風暴”】
楊聰財/自殺死亡率達24年來最高 見識青少年情緒風暴

2020年09月02日

衛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國人死因數據,十大死因排行與2018年相同,癌症仍蟬聯死因之首。自殺雖未在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但卻是青壯年(15-24歲)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其中,青少年族群(15-19歲)自殺死亡率連續6年攀升,2019年更創新高,每十萬人口即有6.2名青少年因自殺死亡,與2018年的4.4相比,增加4成,創24年來新高,較前一年增加幅度也最高。此數據顯示2019年每十萬人口,便有6.2名青少年自殺死亡,是24年來最高紀錄,顯示青少年族群心理健康問題實在令人憂心。

自殺的原因相當複雜而多元,很難具體指出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社會失去這麼多年輕的生命,但可能跟幾個社會現象有關。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青少年所面臨的外在環境挑戰越來越大,加上現代社會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能陪伴小孩的時間相當有限,親子互動也不多,導致家庭功能慢慢不再,甚至面臨瓦解。

「青少年沒辦法獲得家庭的支持力量,又無力獨自對抗外在環境,在壓力很大且找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產生憾事。」當父母沒有時間或心力給予青少年足夠且正向的陪伴,青少年容易遁入網路中,把網路當父母,「但網路上又有很多以假亂真或是負面的訊息,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對心理產生極大改變。」

家庭功能不足,會造成青少年無法獲得足夠支持的觀點。根據臨床經驗,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問題與人際、感情、升學及家庭關係有關,若家庭關係基礎薄弱,青少年無法在家庭中獲得支持力量,便很可能走向極端方式,而自殺,僅僅是其中一種自我毀滅的手段。

青少年自殺防治也成為衛福部接下來的重點任務之一。防治將從三個層面著手進行,青少年自殺多屬衝動型自殺類型,跳樓成為最主要的自殺方式之一。因此接下來將衛福部研議校園高樓是否增加防墜樓措施,如加高女兒牆、欄杆等方式避免學生從高樓跳下。「雖然這看似治標不治本,但從國內外的自殺防治研究都指出,減少致命性自殺工具的可近性,都能降低自殺機率,」他說。

另一個層面,將從舒緩心理壓力方式下手。衛福部明瞭目前有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國民眾心理諮詢服務,但考慮到青少年族群多靠文字進行互動,未來將考慮是否轉型,讓青少年族群能夠透過衛福部的免費服務尋得專業協助;另外也鼓勵青少年族群能夠多加善用校園內的諮商管道,在需要的時機,找人聊一聊獲得心理支持與陪伴。

最後一個,最重要也是必要的層面,則是增加家庭正向互動及陪伴時間。讓孩子認定「家庭是最好的避風港」,親子關係可以大家一起努力經營,例如善用符合人性之「肯定、提醒,鼓勵」的三明治溝通法,就可以減少衝突,增加企圖要對方「聽的進去」的目標。

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的行為與往常不太一樣,如開始翹課、不跟朋友出去玩、常躲在房間睡一整天的覺,或是暴飲暴食、體態開始發生變化,就要特別注意,因為這都是臨床上判別是否有憂鬱症的指標之一。而憂鬱的確也會引發想自殺的念頭,她提醒家長可以注意孩子是否有搜尋自殺關鍵字,或觀察孩子房間是否有刀、繩子等物品,以察覺孩子是否曾動念自殺。

另外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的狀況是全球性現象,不單單只發生在台灣,我們應該思考究竟全球的青少年正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我們才能積極幫助他們。

其他國家舒緩青少年壓力的方式,如著名的冰島模式。過去冰島有超過50%的青少年有酗酒與吸食毒品問題,研究發現原因與心理壓力有關,後來冰島政府透過「疏導」方式減少青少年族群心理壓力,像是引導青少年體驗有趣的才藝,例如跳舞、藝術等等,同時政府也透過補助方式讓青少年及其家庭可以一起體驗這些活動、親子共遊,讓青少年免於孤立人群,也能花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這是我們未來可以學習的方式。

為迎合年輕人社交習慣,自殺防治學會盼能在社群媒體置入「自殺防治守門人」,及早辨識有自殺傾向的用戶。自殺防治中心近來也大力推廣「心情溫度計APP」,免費提供智慧型手機用戶心情檢測和建議。

青春期能磨練孩子的心性,不必刻意去避開「細菌」,但是你要知道,當他的環境太多病原時,是不恰當的。所以父母和老師仍然必須努力提供孩子一個比較有利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在青春期你不能只是防止他生病,也要想辦法讓他強壯,如果把孩子丟到一個都是毒氣的環境,你叫他怎麼強壯?

我們知道事件會引發情緒,像是朋友不理我了、考試不如預期等,會引發異常的行為,例如睡不著、吃不好或嗜睡,你已經看到行為了,才驚覺他有問題。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情緒沒有理解、沒有關注,就無法在「潛伏期」提早發現。所以以下四劑是可以協助青少年減少情緒風暴的好方法:

第一劑 情緒整理
若孩子從事件到產生情緒的時候,已經有一些調節了,就算這個事件讓他很挫敗,但不會那麼的痛苦、那麼失落,「我有能力調節,即使我很悲傷,我也有辦法復原。」

第二劑 務實的自信
所有的研究都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對自己的自信、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比較健康,同樣的壓力進來,受到的衝擊比較小。

第三劑 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在人際上比較困難,但從EQ教育上來看,後天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幫助他,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和跟人的互動。如果他有好的人際關係,碰到衝擊的時候,只要有人際支撐,情緒就可以受到調節。

第四劑 調整路徑的能力
孩子生病的來源、環境,是一定要改善的。有很多青少年面對的事件、壓力和課題,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系統化的去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等到出問題了,才不得不正視。但因為孩子錯誤的路徑已經走了很多次,你突然要來教他走正確的路,他不可能馬上就會,他會需要很多次的適應,我們必須先讓舊有的路消失,才能建立新的道路。

根據新的腦科學以及醫學顯示,現在的青春期是自10歲到25歲。所以面對這長達15年的情緒風暴期,我們都要動員起來,讓他們能夠在蛻變中健康成長!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