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會打台灣?」中共軍演掀焦慮,專家授6招情緒平復法
2022年08月06日 【文/洪毓琪】
近來兩岸關係緊張,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離台之後,中共隨即於台海週邊海域進行為期四天軍演圍台。日本防衛省更於4日晚間證實有四枚東風飛彈穿越台灣上空,為共軍飛彈首次穿越台灣。讓不少人憂心重演96年台海危機,戰爭可能一觸即發而焦慮、憂鬱不已,究竟民眾該如何穩定身心呢?
「唉唷,爸你買這麼多白米、罐頭做什麼?家裡又沒多少人怎麼吃的完」「啊,你沒看新聞喔?中共都丟飛彈了,要是真的開戰打起來怎麼辦,我多買一點有備無患啊!」面對歷來規模最大的共軍軍演,喚醒國共時期遷台長者對戰爭的恐懼。
這次台海關係的敏感氣氛,就連不諳世事的孩童也深刻感受,就有爸媽在親子教養社團發問,家裡的小朋友在看了新聞後一直擔心的問「爸爸、媽媽,為什麼中國壞壞要打台灣?我們會和烏克蘭一樣嗎?」這問題實在難倒家長,而且孩子甚至因此睡不好、吃不好該怎麼辦?
身心科求診人數增!類急性壓力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常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裴洛西計畫訪台的消息傳出、台海情勢緊張,這幾天門診回診患者人數確實多了快二至三成左右。除了原先就有焦慮傾向,在看了電視報導後,心情更為低落的「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病友外。
也多了不少因看到飛彈升空等畫面,而感到焦慮、憂慮,擔心未來兩岸如果開戰怎麼辦,吃不下、睡不著前來就醫的新患者。當中又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類』急性壓力障礙」兩種類型最常見。
楊聰財補充道「和真正的『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ASD)不同的是,急性壓力障礙是在災難真的發生時才會產生;但因為電視新聞畫面讓人身歷其境,雖然戰場的災厄還沒發生在自己身邊,卻仍因此感同身受而產生類急性壓力障礙。」
阿嬤曾經歷國共內戰,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楊聰財分享,近期門診就遇到一位年長女性,因受到最近電視報導影響,喚醒其幼時和父母因國共內戰,舉家遷台、顛沛流離、三餐不繼的經歷。加上憂慮在對岸工作的兒女在職場遭受壓力,或萬一兩岸真的開戰再也見不到小孩。
不但每天憂心忡忡、飯吃不下,每晚更是噩夢連連,頻頻夢見年幼時所見的戰火殘酷,覺也睡不好,因此在女兒陪同下前來就診。
所幸在評估該名女士的症狀、表現,是因現有社會氛圍,導致其被迫回想起孩童時遭逢戰火影響的可怕經驗,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致,給予合適治療後,症狀已趨好轉。
懼開戰男「廣泛性焦慮症」併「類急性壓力障礙」狂囤物資
除了這名女士外,楊聰財提到,門診也遇到因台海情勢緊張,而產生類急性壓力障礙併廣泛性焦慮症的個案。
該案是一名50多歲的男地主,過去就曾有因廣泛性焦慮症而就醫的經驗,每當發生大地震、颱風等天災時,就容易出現超乎常人的預期性的過度焦慮或擔心,深怕災害找上自己。
而該名男性這次在看了新聞報導後,便因為擔憂台灣發生戰爭,出現緊張、焦慮、憂鬱和食慾下降、失眠等症狀。不僅如此,平常除房屋租賃外,同時也在郊區山上經營民宿的他,最近更暫停民宿經營,買了大量的白米、罐頭、麵粉、瓶裝水…,在民宿囤積各式生活必須物資。
特別是近日共軍軍演圍台消息傳出,他甚至三番兩次阻擋孩子上班、太太外出採買,種種行為都讓家人困擾不已,於是在家人不斷勸說下前來就診。
怎麼和小孩談戰爭?楊聰財:「三國演義」是家長好素材
另外針對小朋友的疑問與恐懼,楊聰財分享:「建議爸媽除適度安撫、提供安全感外,不妨可以試著挑選『三國演義』這類的含有真實歷史事件的故事,作為平時說故事的素材。」透過故事中的角色、事件,讓孩童對於戰爭有初步的認識,從中理解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可能性。
但楊聰財也提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因為關注戰爭相關資訊,而有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分離焦慮的情況時,就建議適度就醫,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的協助,進一步釐清原因並給予適當治療。
大人小孩都適用!精神科醫師授6招非藥物「情緒平復法」
除門診案例分享,並提醒民眾若發現自身或親友有上述症狀、表現應積極就醫外。楊聰財也進一步分享臨床上常用的非藥物治療建議,提供給大家作為敏感時期,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的參考。
減少過度資訊接觸:
第一步驟就是關掉電視,只要看文字的新聞即可(如網路新聞或報紙),只要看一遍就好。影音新聞的畫面以及刺激的背景音樂、高亢語調,容易提高原有的緊張情緒。
進行中度有氧運動:
建議民眾養成做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中度有氧運動的習慣,且維持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一分鐘心跳達130下的頻率,促進多巴胺分泌、減輕焦慮。
多多練習腹式呼吸:
楊聰財表示「有意識地去察覺你的呼吸,學會控制自己的每個吸吐,能使我們的自律神經達到放鬆效果,幫助改善焦慮、睡眠問題。」若能養成早午晚及睡前各20次,每天共80次的頻率尤佳。
養成規律生活作息:
定時吃三餐,並把握黃金睡眠時間(晚上11點到上午7點)就寢,對於穩定自律神經也有一定益處。
轉移情緒學習感恩:
另外適度找好友談心紓壓,或是於睡前寫心情日記,紀錄一天值得感恩、感謝、道愛的人事物,也是幫助轉移情緒的好方法。
除了透過生理、心理及環境三個面向出發,維持身心平衡外,楊聰財也提到,近年來靈性治療也獲得重視,而宗教就屬於其中一環,好的宗教信仰也能讓人有心靈寄託,並從中探尋生命意義、生活目標、學會感恩感謝,且更有踏實感,在面對不確定的事物、挑戰,以及動盪不安的環境時,能更有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