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 推廣數位科技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2022年09月09日【文: 楊聰財】
「自殺防治守門人是一個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人物,他們總能在關鍵一刻,適時的拉有自殺企圖的人一把!」(衛生福利部fb)
本人是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是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根據今年We are social 與 KEPIOS 攜手合作發佈一份詳盡的數位報告,台灣網路使用者數量已經來到 2,172 萬人,相當於全台九成人口。由於網路服務普及,台灣人愛上網的程度非同小可,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高達 8 小時 7 分鐘,相較於全球平均之 6 小時 58 分,硬是多出了一個多小時!你知道這個現象在自殺防治方面,有產生什麼影響嗎?先分享下列二個案例。
今年6月11日報載, 彰化縣警局員林分局員林派出所警員黃宇廷、曹振阜,日前執行巡邏勤務時,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林姓女性友人在員林市租屋處以通訊軟體聊天,說丈夫走了也要自我了斷,友人打電話欲勸說卻無法聯絡;黃等2員火速趕到林女租屋處,在場友人及房東手足無措告知警方屋內無人回應。二位警員敲門無人回應,再嘗試打開其租屋處房門,但發現房門遭反鎖,員警當機立斷請房東找來鎖匠開門,並立即通知消防隊及救護車到場,消防隊人員破窗而入後,發現大量不明藥物,林女已奄奄一息呈現昏迷狀態,救護人員立即將林女抬出屋外急救,將其送往員林市員榮醫院急救,成功將其從死神手中救回,完成一場即刻救援的搶救性命任務。無獨有偶,今年7月29日報載,台中市大里區一名45歲的盧姓女子在臉書發文透露出輕生念頭,臉書好友看到貼文後緊急報警,警方趕至現場發現大門深鎖,當機立斷破門而入,將吞藥昏迷在床上的盧女立刻送醫,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
網路是二十世紀晚期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即時、無遠弗屆和各式各樣龐大的資訊內容,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當然也包括我們獲取身心健康知識以及提供求助的資源。透過網路可以提高公眾覺察、教育自殺危險訊號、標誌高風險族群並鼓勵其接受治療、透過自我篩檢、同儕支持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室、線上課程等服務獲得支持或治療。
以下是本人建議善用現代科技,提升自殺防治的科技策略(參考: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資料):
A、網路資源是自殺防治教育與覺察的推廣工具
當今人們從網路獲取資訊 的比率越來越高,網路成為全面性推廣自殺防治、精神疾病(憂鬱症、思覺 失調症等)、酒藥癮、心理衛生和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有助推動精神疾病和自殺去污名化。不僅對於一般大眾有教育宣傳的功能,對於基層醫師、身心健康專業人員、社工師等專業知識傳播也有助益。線上自殺防治守門人訓練:根據澳洲實證經驗,利用網路作為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訓練工具,提供線上課程(QPR Online Gatekeeper Training),可以減少訓練費用、提供學習便利性,對於學習效果並無減損,網路是不錯的工具。網路可以作為自殺風險的篩選工具:透過網站上的簡式健康量表(BSRS-5)或簡明心理健康篩檢表(CMHC)自我評估,根據得分多寡提供處遇建議。前者10分(含)或後者4分(含)以上就建議尋求專業諮詢。
另外利用電子信件/簡訊/網路傳訊提供情緒支持服務;世界性的自殺防 治志工組織Befrienders(Samaritans),除了電話專線外,也透過書寫信件、電子信件、簡訊等方式提供情緒支持服務。當然即時通訊軟體(Line、微信、WhatsApp)也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
B、網路輔導(聊天室)
有別於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和張老師1980傳統的電話心理諮詢服務。利用網路聊天室的方式,針對情緒、人際關係、家庭、婚姻、親子、職場、求學或為自殺意念等所困擾的對象,提供網路心理輔導服務。網路輔導是透過打字的方式進行即時對談,由於缺乏電話口語或面對面會談的肢體語言等訊息,需要更多時間對個案的問題作釐清,加上打字速度較口語慢,網路輔導會花費更多時間。「張老師」網站已有提供網路輔導這樣的服務模式。
C、E化治療(e-therapies)
E化治療分成幾個世代逐漸發展,首先是提供線上文本,需要個案自己去閱讀和執行,缺少和行動裝置整合,互動僅侷限在回答問卷,以認知行為或人際治療模式為基礎,目標在於協助個案處理 憂鬱、焦慮情緒。接下來的世代不僅提供文本、還有影音內容,更多和電腦互動,例如「打擊憂鬱」(Beating the Blues)這個網站提供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8堂課程,協助個案克服憂鬱與焦慮。後來的e化治療整合更多的行動手機和智慧裝置,透過網路篩檢工具評估,再進入e化治療的課程。
下一代的e化治療會複製面對面的會談工作,採用虛擬實境、監測環境和行動治療師等方式。關於e化治療有幾個問題,首先這種模式可能強化了可得性和語言所造成的不平等,其次是關於使用者輸入資料的隱私和保密性問題,第三個問題是e化治療隨著實證有效性的研究出現,可能很快就變得過時;科技的快速進展也使得舊的e化治療使用平台何時下架成為問題。最後對研究者或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而言,e化治療充滿吸引力,這些專家都善於使用電腦、網路和軟體,透過電腦與世界互動,利用吸引人的套裝電腦程式進行治療,很容易忘卻大多數人並不必然有這樣的技巧和管道。
D、自殺防治相關的線上認知行為治療自助課程:
針對憂鬱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和飲酒問題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wed-based)自助課程的有效性。透過網路認知行為治療介入改善憂鬱症病人的自殺意念也有研究證實有效。針對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所做的自殺防治策略進行後設分析,初步的證據顯示這些策略可能有效。
E、針對自殺倖存者的支持網站
這類網站可能由自殺倖存者自己所架設,也可能是喪失親友者的支持團體、危機處理和心理健康服務、自殺防治組織所設立。可能會包括線上支持團體、線上紀念和社群網絡等方式,希望達到分享記憶、尋求支持和交換希望的效果。
F、網路自殺防治的整合平台
以荷蘭113在線(113Online)為例,針對自殺個案、周遭人們和自殺倖存者提供每週7天每天24小時的自殺防治介入措施。內容包括訊息和教育、透過電子信件和電話的專業諮詢、線上自我檢測、線上自助課程、適度管理的同儕支持論壇(服務使用者可以分享經驗,尋求或提供支持,需適度管理避免有不適當的內容出現在網頁)、每天熱線(電話熱線每天24小時,網路輔導每天13小時),治療(透過電子信件或聊 天室管道提供治療性的溝通)。
心理健康行動科技於自殺防治之應用:智慧行動裝置有許多應用程式 (App)也和自殺防治有關。這些應用程式的主要功能可以歸納為五大項:
1、「衛教資訊」提供憂鬱症狀與治療模式等訊息。
2、「緊急按鈕」能直接聯絡緊急專線;健康照護者、家人、朋友等並利用 GPS定位提供使用者可協助的最近資源或醫療院所。
3、「線上諮詢」提供心理困擾者即時回應,增加專業諮詢或治療的可近性與便利性。
4、「安全計畫」之功能涵蓋辨識個人自殺警訊、提供自我調適技巧、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或親友協助等。
5、「放鬆技巧」藉由應用程式引導學習正念呼吸、冥想、遊戲、規劃社交活動等方式,達到轉移注意力、壓力管理及放鬆舒壓等目的來緩和情緒。
G、人工智慧用於自殺防治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透過演算法和大數據分析個人網路言論或網站論壇內容,辨識有自殺傾向的使用者或可能促成自殺的問題網站,提出警訊供專業人員進一步評估與介入,或是讓人無法進入這類問題網站。微軟和Google 也在各種平台提供了自殺干預的服務,比如在 Google 搜尋中查詢自殺相關資訊,就會顯示預防自殺的救助熱線號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