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增加 家庭、學校、政府都要負責
2022年09月11日【文: 楊聰財】
少子化的台灣,青少年變少,觸法的卻變多,「送個包裹拿五千!」青少年難擋誘惑犯罪率劇增,8年增47%,不但危害治安,更是國家發展危機。(聯合新聞網/記者林奐成攝)
看到聯合報12日「國家危機青少年犯罪率劇增」斗大的標題,腦海真是五雷灌頂,深感痛心與擔憂,特寫此文,不吐不快!
筆者擔任精神科醫師30多年,是專門關注青少年身心品行健康的財團法人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前執行長、現任董事,並擔任台北市心理健康委員會委員、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會員、社團法人台灣成癮學會會員、臺灣網路成癮學會,並曾任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評議委員,也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醫學博士。自認多年來為了社會安全和和諧努力,應該是一代要比一代好,結果卻是【「送個包裹拿五千!」青少年難擋誘惑犯罪率劇增 8年增47%】
日前國人求職被誘騙到柬埔寨,少年相關觸法問題引起國人關注。台灣青少年犯罪有多嚴重?警政署數據顯示,近八年間青少年人口(十二歲以上至未滿廿四歲)銳減八十一萬,但青少年嫌疑犯卻增加百分之十六,從二○一四年三點六萬人增至去年四點二萬人,以詐欺及毒品為最大宗。這種現象在經濟富裕國家中罕見,尤其相比美國、英國官方統計,近十年來十至十七歲少年的被逮捕率與逮捕件數都減少五成以上。若將範圍縮小至十二歲至未滿十八歲的少年,台灣近三年平均每年查獲約一萬人犯罪。例如當車手運送包裹最多可以拿五千元,抵抗不住誘惑就會去做了。不少青少年還在青春期,身上卻已背著數條條詐欺和竊盜罪反覆進出矯正學校,成為「二感少年」。監察委員葉大華分析,青少年因觸法進入司法體系,若在矯正機構未獲妥善輔導,反而接觸更負面人際網絡,將一再觸法形成「旋轉門效應」,造成惡性循環,當一輩子的不良公民,還三不五時出現在媒體犯罪版區當成惡例報導。
美國青少年專家羅倫思.史坦伯(Laurence Steinberg)根據最新腦科學、臨床輔導實例、以及法庭作證的案例,著有《不是青春惹的禍:了解10~25歲孩子的大腦潛能,成功從教養開始》,顛覆長期以來關於青少年教養的盲點。不要懷疑,現代的年輕仔青春期就是長達15年! 張春興教授在 1991年 所著之《現代心理學》曾經有說過:社會問題(包括犯罪)肇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本人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1、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發現,台灣近五年許多觸法少年並非經濟弱勢,而是來自父母疏於陪伴的雙親家庭。例如,一名大學教授的孩子雖然環境優渥又聰明,但家庭教育失敗,他逃家後竟成為智慧型犯罪的主謀。該協會秘書長江元凱觀察,部分高社經地位的父母,一味用物質滿足孩子或過度溺愛,不懂得讓孩子學習克服逆境,「家庭極端控制,孩子的需求遭到忽略,父母按照自身認知去教養,孩子被故障的機器人養大」。桃園市私立少年之家執行長張進益分析觸法少年背景,發現「中低收入戶」孩子犯罪率最高,因經濟能力不高不低,羨慕別人物質條件,遭到引誘容易走偏。此外,桃園少年之家約四成觸法少年來自新住民家庭,都有溺愛和以金錢滿足孩子的問題,政府卻長期漠視。
2、收容觸法少年的屏東亞當學園主任黃英信發現許多個案易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足,學校老師缺乏教導他們的專業能力;過動少年遭忽略,無法培養正向人際關係而走偏,「三分之一院生有此問題,衝動時在教室就拿椅子砸玻璃,非常棘手。」
3、「犯罪增加的另一原因是網路普及」,現在透過網路,青少年直接與社會接軌,與網路有關的犯罪占三成以上,包括:遭詐欺集團利誘當取款車手或提供帳戶、上傳猥褻圖片、公然侮辱、利用網路賭博及糾眾鬥毆。此外,不少詐騙集團利用抖音等社群媒體利誘少年上鉤,也是網路帶來的負面效應。這些都需要政府透過教育、社政、衛生、警政、司法系統及早導正;發現少年涉及幫派、毒品F詐欺等行為,就要加強向上溯源,防堵毒品以及犯罪新生人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仔細探究體會以上所述,家長、教師、政府執政者都在外歸因,千錯萬錯都是對方的錯,就在如此惡劣的態度之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犯罪份子!叫我們如何指望所謂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啊!
那該怎麼辦?本人必會以一位冀望「立德、立功、立言」的知識份子自居,陸續提出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