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國高中生曾認真考慮輕生 家庭、學校、政府都要重視!
2022年10月09日 【文: 楊聰財】
國健署調查:25%國高中生曾認真考慮輕生。(自由時報)
10月初衛福部國健署公布2021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此份2021年的調查採隨機抽樣、學生無記名自填問卷方式辦理,國中生樣本數共4710人,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樣本數則為5745人,共計10,455人。25.3%國中生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曾計畫自殺的比例也有16%,曾嘗試過自殺者占10.4%。高中職生方面,也有25%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並有12.7%曾計畫自殺,曾嘗試過自殺者占9.4%。如此驚人的數據,家長、學校、政府都應該要重視!
調查也進一步觀察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10.9%的國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寂寞,高中職生則有12.2%。9.4%的國中生經常或總是因擔心某事而失眠,高中生則有10.3%。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對媒體表示:學會今年出版《自殺防治學》雜誌,當中有引述國外文獻研究的發現,青少年階段因為面臨生理、心理重大的發展,又有課業壓力,情緒波動大而使得與父母衝突增加,還有人際關係、霸凌問題及網路成癮等,都更容易導致孤寂感及負面情緒。李理事長說,常見青少年心理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自我傷害、自殺意念等,若未能及時發現、儘早轉介,長時間負面情緒及精神疾病困擾,就會導致自殺風險升高。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則對媒體表示:當憂鬱情緒到達某種程度,感到明顯無助與絕望時,最容易有「輕生」念頭。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不能只是孤軍奮戰,從學生、教師到家長都是重要的一員,建議可提升自我覺察、去除污名化、情緒管理等相關識能,並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對高風險個案施以輔導等,都是努力方向。
另外在5月5日的媒體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十年內增加三倍,109年每100位死亡的青少年中,就有五分之一是自殺死亡,令人憂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兒少心理健康更備受威脅;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去(2021)年三級警戒期間,逾半數兒少(54.7%)覺得孤單,四成三兒少有時感到難過,顯見兒少在疫情期間容易出現負向情緒。近來本土確診人數持續上升,遭隔離的兒少也不斷增加,無論是兒少染疫或因密集接觸而被隔離,對兒少心理健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教育部表示三級輔導措施包括日常的發展性輔導(第一級)、介入性輔導(第二級)和涉及轉介醫護、社政單位的處遇性(第三級)輔導。為防治青少年自殺,教育部表示將強化第三級輔導,要求各校將此列為全校性工作,全面提升教師輔導知能、辦理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另補助校外精神科醫師駐校服務鐘點費,並強化學校與醫護、社政單位連結。
教育部也修訂「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為解決部分中小學輔導教師人力不足問題,教育部國教署表示,110學年首度啟動輔導教師跨校共聘制度,同時整合教育部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與直轄市政府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業務,擴增地方輔導資源,並建構從國小延續到高中的輔導支持系統。但是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李明濱表示:目前學校輔導的主要問題非人力不足,而是學校與醫療單位缺乏連結,無法將有就醫必要的學生轉介到醫療院所,呼籲強化兩方聯繫。
筆者提醒家長則要注意青少年是否有以下「憂鬱症」症狀出現,務必要早期發現,避免自殺的憾事發生:若是連續兩週,幾乎每日出現下列症狀至少五項,最好能找精神科醫療團隊做進一步的協詢。
(1,2兩項症狀至少應有其中之一。)
1.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
2.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3.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
4.失眠或嗜睡
5.極易激動或呆滯不想動
6.疲累或失去活力
7. 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
8.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9.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