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感覺又有地震?8種人易「假性地震」,4科別醫師詳解!
2022年10月13日【文: 楊聰財】
台灣地震頻繁,且許多規模都不小,讓不少人時常出現「是不是又地震了?!」的感覺,有的甚至感到焦慮恐慌、害怕回家。這般「假性地震」的情況是如何出現的?又該看什麼科別、如何治療?平時又可以如何改善?醫師們一一解惑。
地震後,感覺又有地震?8種人易有「假性地震」!
身心科:常見與急性壓力障礙有關。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容易有假性地震的族群,高度敏感、容易受到暗示者就容易出現,和自律神經系統有關。而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和身體發出危險訊號相關,杏仁核較敏感者也容易會有過度警覺的情況,以身體結構來看女性也更為常見。
從心理學來看常見也與急性壓力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在脫離了可能危及性命的緊急狀態後,急性壓力障礙可能在1個月內出現,1個月後變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使得患者過度緊繃,甚至影響生活。楊聰財醫師表示,像是近日規模較大的地震較多,就有住高樓層的案例診間突然緊張的詢問「地震!?」,但其實當下並沒有真的發生地震。
耳鼻喉科、神經科:常與暈眩息息相關。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也表示,假性地震也與暈眩有高度關聯,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假性暈眩,二是真的暈眩。前者通常在三天內出現並結束,超過三天甚至一個禮拜,就可能是真的有暈眩症,大多與耳石有關,可分兩大類。
若有東西在晃,但沒有天旋地轉,常見是橢圓囊內耳石斑紊亂,算是較輕微的情況。常常感覺在晃、且感到有如乘坐咖啡杯般整個世界都在轉,那麼就很有可能是耳石症,可如耳石脫落症、續發半規管耳石沉積症、解封陳舊性耳石黏著症等,這些都是引起暈眩的常見原因,需經醫師詳細診斷。暈眩多以年紀偏長者、過敏體質者居多,過敏體質者耳石膠常會與常人有所不同、或是生成不良,地震來襲時就容易鬆脫。
也有一種情況是情緒焦慮影響腦部,有些患者本身就有暈眩症,不過一般情況下大腦會壓制暈眩感,正如船員習慣海上活動便不易暈船一般,但當壓力等因素高漲時,抑制作用就有可能消退,使得暈眩感浮現,焦慮再加上暈眩感出現,也更容易有更明顯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夜晚睡覺時所發生的地震,和白日相比,常會更容易出現假性地震的情況。原因在於睡覺躺平時,耳石橢圓囊位於半規管上方,發生地震時便會垂下、位移進入至半規管內,也就容易感到暈眩。
老人醫學:現代人容易有,與交感神經有關。
國泰醫院老人醫學主任黃柏堯醫師也表示,除了容易暈眩者易出現假性地震,平衡功能也與此相關,因此常容易暈車、暈船者,也可能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假性地震。而容易焦慮、緊張、壓力大、緊繃的族群,因容易影響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也是現代人普遍的健康問題,這類人除了容易暈眩,也常見有亢奮、食慾不振、噁心、想吐、胃部不適等問題,暈眩只是其中一項。同樣的道理,自律神經失調整,也相較容易出現此情況。
假性地震遲遲無法解除怎辦?醫:超過3天盡早檢查。
假性地震感覺並非什麼大問題,卻也讓人相當緊張困擾、甚至影響生活。從心理影響來看,楊聰財醫師建議,若發生後餘悸猶存、驚弓之鳥、不敢睡覺、看到新聞會害怕等,建議前往身心科等相關科別檢查,可透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治療。台灣是處在地震較為頻繁的板塊交界處,若地震已影響心理,是有盡早治療的必要,以利安穩過日。
若從暈眩來看,陳建志醫師建議,假性地震從地震當下算起三天之內其實都還算正常,但若是超過三天便建議就醫,可至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等。就醫後若一周內都沒有好轉,便建議更進一步檢查,可至專門治療暈眩的醫療院所。而若是3-12小時內出現急性暈眩都未停止,且出現其他症狀,如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等,就建議即刻急診,因為很有可能是腦中風或小中風。
黃柏堯醫師也建議,假性地震發生在年輕族群常見為心理因素,可多休息,約一兩天便會改善。若是年長或本身就容易有暈眩情況者,遲遲沒有改善的話也建議前往檢查,看是否為腦部血管等構造問題,可至腦科檢查。
地震後一直感覺又有地震?醫教簡單4招解除假性地震!
經過醫師檢查,民眾日常可改善的方式,黃柏堯醫師也建議從減壓、放緩生活節奏著手。現代人大多交感神經過盛,容易影響平衡、引起暈眩,日常可透過多喝水、靜坐、腹式呼吸、細嚼慢嚥等方式練習,放緩生活節奏,這些都有助於活化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降低平衡影響、暈眩等,多數都會有明顯改善。平時也可放個裝水的水瓶在桌上,有助辨識是否真的有地震,如此可避免時時處於焦慮的狀態、自己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