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11月份門診異動  ◆113年十月門診時間異動  
【最新衛教新知】 >> 【適應障礙】
2006-05-29 18:44    一樣的困境,不一樣的態度
Q:
我一直有種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的恐懼,其實我現在的工作進行的還算順利,但是,我卻一直覺得這不會是常態,我去報考博士班,也準備出國轉念商科碩士,加強自己語言能力,但我很擔心會被淘汰或是失業,只是繼續深造勢必經濟收入就會停頓,曾經想過'不去想出國的事,好好安定下來,買部新車買個房子,可是總是會害怕,各種想法在腦中翻騰,但一事無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是不是憂鬱症復發,以前會為了父母分居的事心煩 現在則很討厭父親,很想逃離跟家人有任何牽扯......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回答︰
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我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像是上班族的患者便常反映『醫師,我怕會失敗……』。但同樣是容易產生負面思考,經我細心觀察,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又有兩種不同型態的人:第一類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型,另一類為「自我耗損」型。前者常專注於利用「負面思考」來解決焦慮,善於規劃,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在臨床上,這類型個案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時,會配合他個別性給予一些「放鬆心情」的減焦藥物,常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依賴程度較低,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
 
第二類「自我耗損」型的人,則較專注於「負面思考」後的「負面情緒」之上,故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失眠、與鬱卒,進一步會談評估,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中的暗流是一直「否定自己、深怕失敗」的憂鬱情緒。正因為他們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糟糕的情緒」,試圖要找出「最完美」的應對方法,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投資在有意義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這樣的反應,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自我耗損」型的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在人事物壓力時,自幼與環境互動下潛移默化養成的習慣性不良負面身心反應(我們稱之為性格),絕對會推波助瀾的造成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俗稱內分泌)失調。這樣的個案,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減焦藥、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更需進行「思路革命」,建立具建設性的負面思考習慣。
 
大家都有壓力
 
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身心壓力」已是你我所無法避免、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我親身例子而言,我被再三催稿,但是手上要處理的事務眾多,這「完稿」何嘗不是一種壓力呢?在「怕做不好」的思維下,我會檢視自己:
我可以完成嗎?既然答應,就要想出「好方法及步驟,實際去執行」來完成。
1.何時有空來下筆?
2.我要和讀者分享什麼?
3.可以分成幾個段落?
掌握時間,按段落完成等等。
 
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建設性負面情緒」的觀念。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建設性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在實驗中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三組,要求各組射飛鏢,並分別以三種方式進行暖身。第一種方式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第二種因應方式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第三種方式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結果採取第三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而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第一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故他們認為「負面思考」為能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反而有最好的成績。
 
正負調和,樂悲並容
 
樂觀的人總認為「還有一小時可以使用」,悲觀的人總認為「只剩一小時可以使用」。但是過度樂觀的人,極易因為「誤以為能掌握一切」、「不切實際的樂觀」、以及「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而常陰溝裡翻船。所以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
綜合上述,我有以下的建議:
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應該掌握:
第一:養成「建設性」的思考習性,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分析出壓力源;
第二: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
第三:多培養好習慣、生活規律、運動
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無法將自己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
應該找專家協助。按目前的研究顯示適當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是將自己脫胎換骨的好方法。願在新的日子裡,看到你在心靈成長上做了正確投資及調整! ....more
2006-05-22 20:01    年關近 鬱卒族壓力備增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在這全家團聚的節日,對於長期失業或是情場失意者更是會觸景傷情,身心備受壓力,自殺危機隨時可見!醫師提醒,年關將近,鬱卒族往往會有壓力,家人應多給予關心,防杜自殺事件發生,並應多鼓勵他們走出戶外,生活起居仍應儘量維持規律。
 
 耕莘醫院身心科主任楊聰財指出,全家團聚的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在門診裡已經有很多病人陸續回診,除了固定回診拿藥之外,還有人是懼怕過年時要面對家人,為了躲避面對人群,而寧願回院住院。
 
 楊聰財主任指出,在門診裡有一位強迫症病人,平常會有一直需要洗手的問題,而對於過年時要回到婆家,內心充滿痛苦,因為害怕回到婆家後,大家一起吃年夜飯時,被人看到她不斷去洗手的情形,於是就很怕人際互動,對於和人相聚有很大的壓力。
 
 楊主任說,心情鬱卒的人在這歡慶的佳節,心情就是會提不起來,而且看到別人在辦年貨、大掃除或是買新衣都沒有興趣,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於會有活得沒意思的情況,做出與世隔絕的舉動,拒接電話,謝絕訪客。
 
 對於這即將來臨的春節,會使得鬱卒族難以適從的情形,楊聰財主任建議,過年時的長假雖然可以放鬆,但是生活作息最好還是要維持規律,不要亂掉,更不要每天都待在家中睡覺,除了可打電話聯絡外,也可發簡訊,最好能動起來,多多到戶外走走,做做運動,都可以讓心情好起來。 ....more
2006-05-16 19:03    107萬都會男女喊寂寞

養寵物不如信教 擁558萬才覺幸福
 
 《遠見雜誌》日前公布二○○六年北中南都會區寂寞指數調查,發現台北、台中和高雄縣市平均約一成二民眾常有空虛寂寞感,推估三大都會區就有一百零七萬人感到空虛寂寞;因而帶動寵物、夜店、網路等產業發展。學者和醫生則建議多培養興趣、勇於吐露心情,以避免寂寞感上身。
 
空虛社會
 調查發現,近一成五高雄民眾感到寂寞,台中約一成三,台北約一成一。其中七十歲以上及二十到二十四歲族群,為最容易感到寂寞的族群前兩名。
 
 以性別來分,一成五男性感到寂寞,女性則約一成。此外,經濟不佳也讓不安全感增高,受訪者平均認為要有五百五十八萬元才會有幸福感。
瑜珈、網路夜店發達
 
 調查指出,參加宗教活動最令人感到幸福,其次是參加社團活動、養寵物等。因此台灣也出現七大寂寞產業,包含寵物、動漫公仔、網路、單身小套房、夜店、瑜伽和「心靈美療」音樂,都拜寂寞者之賜而日漸發達。
 
寵物美容倍數成長
 
 靈犬寶貝站的負責人呂惠貞說,寵物包月美容業績逐年呈倍數成長,有未婚女子不但定期讓兩隻貴賓狗美容,平常上班怕狗無聊,還會送狗去安親班,假日則跟狗一起上禮儀課程。
 
不少人數公仔入眠
 
 公仔店Monster Taipei黃老闆根據他七年的經驗表示,以玩公仔來排遣寂寞的人很多,有人要數公仔才能入眠。夜店FiFi茶酒沙龍副店長王甯則表示,很多上班族藉由泡夜店來排遣寂寞,連平常上班日都會邀集好友喝小酒、聊聊天後才回家。
 
男性不易表達情感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表示,男性不易表達情感,較女性更感寂寞,與其以喝酒或飆車發洩,不如適度拋開「男兒有淚不輕彈」刻板形象,勇敢吐露心情。
 
  ....more
2006-04-25 22:09    父母過度期待是孩子壓力的開端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表示,病患對醫師有信任、依賴感,同時也會有情感轉移作用,陳國華醫師自殺事件會帶給他的病患錯愕與感傷,大家認為「連醫師都過不了這一關,病患如何能克服障礙?」對此,楊聰財主任特別提醒所有病患,一方面醫師本身也是人,也會生病;另一方面,此事件屬於個案,凡是心理方面疾病都有治療方法,病患不應氣餒,積極尋求其他醫師協助才是解決之道。
 
生活中日積月累的壓力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一旦輕忽或缺乏警覺心,日後恐怕會造成如憂鬱症等嚴重問題,而這些壓力其實存在於每個年齡和族群中,它絕非成人的專利,孩子也有他們的壓力!現代父母無不期望小孩能贏在起跑點,所以許多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期待中開始學習一堆才藝--鋼琴、珠算、英文、美術……,無憂無慮的童年已不存在,換來的是幼小心靈承受沉重的壓力。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壓力來源
 
這樣的生活延續到國中、高中階段,又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升學。無論教育如何改革,多數家長心中仍存在以分數為重的觀念,每個小孩幾乎都在「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補習生活中度過;加上到了國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意見,因而家庭衝突開始不斷發生。當小孩再大一點,會開始尋求同儕及同伴,此時情緒起伏比較大,例如經常覺得被同學排擠、好友被搶走等等,這種敏感的情緒,女生比男生明顯,所以除了課業壓力外,尋求獨立而與長輩起衝突、尋求同儕認同的困難等等,都是此階段壓力的來源。
 
上了大學,課業問題雖然告一段落,卻開始有了感情問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則需面對求職及工作帶來的壓力;進到職場後結婚跟著來,即使社會再開放,結婚終究無法擺脫兩個家庭互動的複雜關係,問題便開始不斷出現;婚後可能立刻要面對生小孩的問題,此時經濟負擔就成為最主要的壓力。即便退休後,也難避免所謂的「空巢症候群」,同時必須面臨老化、疾病的無情,以及缺乏經濟來源、必須量入為出的種種問題。
 
所以在不同年齡,必須承受不同的壓力,而如何抵抗壓力、減少壓力,就成為現代人最重要的課題。
 
對抗壓力,從生理、心理、環境三方面著手
 
楊聰財主任指出,對抗壓力必須從三方面著手--生理、心理以及環境:
 
* 生理方面:必須遵循「三好」原則,即睡得好、吃得好、動得好。想要抗壓,本身必須擁有良好的生理狀況,所以平時要保持在「三好」狀態下,每天最少維持6~8小時的睡眠,才能讓身心狀況穩定,以面對外在的挑戰。台灣人工作如同水牛般,過勞問題會是一大隱憂,所以休息是相當重要的,不必學古人「每日三省吾身」,上床休息腦袋卻不關機。要做到「吃得好」,必須秉持定時、定量原則,三餐要正常,並適度配合營養補充(例如每天一顆綜合維生素),對於抗氧化和體內代謝都有幫助。此外,運動也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項目,「要活就要動」,運動可使身體分泌好的胺多酚(endophine),對穩定神經及情緒有很大的助益。
 
* 心理方面:應該加強正面思維的訓練,若一直習慣負面的思維,很容易讓自己處於悲觀和低潮的情緒。例如在下雨天,悲觀者只會抱怨濕答答,什麼都不能做,心情變得煩躁;正面思考者會告訴自己,下雨就不會缺水,而且可藉此機會與家人相處或安排室內活動。門診中曾有個案抱怨便利商店店員臉臭臭,一定是因為自己長得醜,醫師先給予分析,告訴他店員可能剛被店長罵,或與女朋友吵架,甚至可能先天就是這樣的表情,分析後再請病患驗證,就是再上便利商店時維持笑臉,並主動與店員打招呼,透過這樣的方式,可矯正病患不合理性與負面的思考。此外,楊聰財主任也特別提出具體的建議,大家平時不妨上網看些笑話,藉由大笑達到全身放鬆的效果。
 
* 環境方面:運用周遭資源達到減壓目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難免會有七情六慾,且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不必將這些令人鬱悶的事放在心上,可以找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訴訴苦、發發牢騷,不要怕造成他人的負擔,因為當別人有困難時,你也可以幫忙。人與人之間是要互相的,只要懂得運用周遭資源,一定能讓負面情緒或壓力減到最低,這就是從環境層面進行的抗壓方法。
 
注意周遭親友有無自殺念頭
 
每個人在一生中多少都會出現自殺念頭,這並非我們想的那麼恐怖,只要觀察周遭親人是否一直處於負面思考中,或睡眠品質不佳、體重持續下降、做事提不起勁等,若有這些現象,可能要考量是否有憂鬱症傾向。憂鬱症如同「心理的感冒」,它和腦部的平衡失調有關,只要及時就醫,藥物治療會有很好的成效。
 
至於小孩,其表達能力不像成人,不過其憂鬱症症狀與成人類似,只要發現孩子:最近變得不愛動、感覺悶悶不樂、出現睡眠障礙、言語中有負面想法(例如覺得活著沒意義),此時家長要特別留意,可向醫師諮詢或藉由測量量表進行評量。
 
重視老人憂鬱問題
 
老人是所有年齡層中自殺率最高的一群,尤其國內65歲以上老人,在10萬人當中,每年有近40個自殺案例,比國外的10個高出許多。其主要原因包括:(1)老人福利政策不夠周全,使得老人覺得未受到應有的照顧;(2)慢性病比率較高,加上缺乏經濟來源,所以要建立「與病共存」的觀念,讓自殺率降到最低,並透過福利及醫療以提昇生活品質;(3)欠缺被支持度,門診中發現有些老人認為自己已經活夠了,所以家人應該注意與老人的互動。
 
結語
 
對抗壓力、遠離憂鬱,是必須從微觀到巨觀,從個人、社區到政府,都應該共同努力。大家也要從生理、心理和環境三方面著手,讓每個年齡層所承受的壓力都能減到最輕。
  ....more
2006-04-25 17:48    對家人感到煩心 該怎麼辦?
Q:我一直有種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的恐懼,其實我現在的工作進 行的還算順利,但是,我卻一直覺得這不會是常態,我去報考博士班,也準備出國轉念商科碩士,加強自己語言能力,但我很擔心會被淘汰或是失業,只是繼續深造勢必經濟收入就會停頓,曾經想過'不去想出國的事,好好安定下來 ,買部新車買個房子,可是總是會害怕,各種想法在腦中翻騰,但一事無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是不是憂鬱症復發,以前會為了父母分居的事心煩 現在則很討厭父親,很想逃離跟家人有任何牽扯......
 
A:(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答覆)
 
一樣的困境,不一樣的態度
 
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我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像是上班族的患者便常反映『醫師,我怕會失敗……』。但同樣是容易產生負面思考,經我細心觀察,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又有兩種不同型態的人:第一類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型,另一類為「自我耗損」型。前者常專注於利用「負面思考」來解決焦慮,善於規劃,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在臨床上,這類型個案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時,會配合他個別性給予一些「放鬆心情」的減焦藥物,常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依賴程度較低,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
 
第二類「自我耗損」型的人,則較專注於「負面思考」後的「負面情緒」之上,故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失眠、與鬱卒,進一步會談評估,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中的暗流是一直「否定自己、深怕失敗」的憂鬱情緒。正因為他們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糟糕的情緒」,試圖要找出「最完美」的應對方法,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投資在有意義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這樣的反應,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自我耗損」型的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在人事物壓力時,自幼與環境互動下潛移默化養成的習慣性不良負面身心反應(我們稱之為性格),絕對會推波助瀾的造成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俗稱內分泌)失調。這樣的個案,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減焦藥、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更需進行「思路革命」,建立具建設性的負面思考習慣。
 
大家都有壓力
 
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身心壓力」已是你我所無法避免、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我親身例子而言,我被再三催稿,但是手上要處理的事務眾多,這「完稿」何嘗不是一種壓力呢?在「怕做不好」的思維下,我會檢視自己:
 
我可以完成嗎?既然答應,就要想出「好方法及步驟,實際去執行」來完成。
 
1.何時有空來下筆?
 
2.我要和讀者分享什麼?
 
3.可以分成幾個段落?
 
掌握時間,按段落完成等等。
 
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建設性負面情緒」的觀念。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建設性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在實驗中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三組,要求各組射飛鏢,並分別以三種方式進行暖身。第一種方式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第二種因應方式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第三種方式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結果採取第三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而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第一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故他們認為「負面思考」為能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反而有最好的成績。
 
正負調和,樂悲並容
 
樂觀的人總認為「還有一小時可以使用」,悲觀的人總認為「只剩一小時可以使用」。但是過度樂觀的人,極易因為「誤以為能掌握一切」、「不切實際的樂觀」、以及「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而常陰溝裡翻船。所以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
 
綜合上述,我有以下的建議:
 
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應該掌握:
 
第一:養成「建設性」的思考習性,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分析出壓力源;
 
第二: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
 
第三:多培養好習慣、生活規律、運動
 
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無法將自己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
 
應該找專家協助。按目前的研究顯示適當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是將自己脫胎換骨的好方法。願在新的日子裡,看到你在心靈成長上做了正確投資及調整! ....mo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