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才粉絲專頁
回首頁
醫師經歷
•
院所介紹
•
專業團隊
•
服務項目
•
門診時間
•
院所位置
•
衛教新知
•
最新消息
•
媒體專區
◆114年 4月門診休診時間
◆114年 3月門診休診時間
【物質濫用 】
【情緒障礙 】
◆情感性疾病
◆焦慮性疾病
◆適應障礙
【性疾病及 性別認同疾病、飲食 疾病、睡眠疾病 】
【衝動控制障礙疾病 、人格疾病 】
◆d
【家庭暴力&性侵害 】
◆家庭暴力
◆性侵害
◆兒童期疾病
【其它身心疾患 】
◆人為疾病
◆身體型疾病
◆失智病
◆其他身心疾患
◆其他認知疾病
【健康促進 】
【sda 】
【最新衛教新知】
2006-04-25 22:28 憂鬱有4成來自遺傳
據統計,四成憂鬱症患者有遺傳傾向;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
醫學博士,近年來便蒐集了十個沈溺哀愁、難以自拔的憂鬱症家族,其中一個家族三代有八人曾輕生、四人自殺身亡,猶如被自殺魔咒附身般。
楊聰財表示,這個憂鬱症家族從一名三十歲未婚女性開始,患者曾多次想服藥自殺,對人生充滿無助、無望,進一步詢問其家族史,竟發現患者的表哥、表姊、媽媽、兩個舅舅及一個阿姨、姨婆都曾輕生;而自殺身亡者全在三、四十歲了結生命。
憂鬱症家族除遺傳傾向外,家屬間可能相互學習、感染負面情緒,先天體質加上後天因素,使家族成員成為憂鬱症高危險群。像這名患者即表示,她媽媽也有求完美、挫折忍受度低、負面思考等特質,經醫師建議,母女兩人均已接受治療,且症狀明顯改善。而臨床研究也發現,夫妻身處相同環境,情緒易相互感染,也容易先後罹病。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劉秋平指出,根據研究,父母中若有一人罹患憂鬱症,子女罹病機率高達二成;楊聰財表示,目前已知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位於第六對染色體上,但確切的基因仍待研究,他考慮對十個憂鬱症家族進行基因研究。
楊聰財指出,有憂鬱症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應定期做心靈健檢,以市面上容易取得的憂鬱量表,檢測自己的情緒,若有憂鬱症狀立即就醫,勿讓憂鬱成為傳家物,儘速終止家族中的自殺魔咒。
此外,一般人不足掛齒的小事,常可能讓憂鬱症患者耿耿於懷,曾有一名患者到便利商店購物時,店員擺臉色,他將其解讀為自己長得醜、不受歡迎,因而傷心掛懷。顯示患者除藥物治療外,也須學習正面思考,學會平衡情緒。 ....more
2006-04-25 22:24 精神若有問題 禍事有跡可循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新店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指出,臨床上觀察,當母親對小孩子會做傷害性舉動、甚至致死,母親本身有精神或者情緒不穩定問題的機率非常高。
楊聰財強調,倘若真有精神問題,事前絕對有跡可循,只是周遭人沒有足夠警覺,錯失治療以及防治悲劇發生的契機,令人遺憾。
楊聰財指出,臨床上看到的幾個可能性,包括母親本身有精神疾病,第一常見是憂鬱症,母親自己都不想活,擔心孩子獨自留在人間吃苦,而產生所謂慈悲性殺人舉動。
第二是包括躁鬱在內的精神疾病,母親因為受到幻聽或妄想干擾,對孩子做出很危險的舉動。
第三是母親本身情緒易怒、不穩定,把孩子當成一種干擾;特別是比較年輕的母親,自己的情緒不穩定,孩子哭鬧就會出現打罵暴力行為,甚至拿枕頭悶住小孩,要他安靜,失手造成孩子死亡。
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回歸根源都需要適當專業精神醫療介入。否則對周遭人或受暴的孩子都會有傷害。
他也表示,社會上很多人對類似事件的第一反應都是「好突然」,其實事前絕對都有徵兆,只是沒有被當成一回事看待而錯失介入處理良機。
特別是,一些看來家境很不錯的人,一發生意志消沉或抱怨情緒低落,會被人當成是庸人自擾。
楊聰財表示,他們還沒有進入醫療,就先被排除有生病可能,也等於是孤立無援,出狀況的機會因而大增。
北市驚傳幼童疑遭母親扔下高樓案件,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表示,兒少保護案件中,高達八成的施虐者是父母親,而夫妻間無論有何衝突,都不應將小孩當成犧牲品,若家庭成員曾出現非理性行為,親人應多加注意防範。
家扶基金會曾針對受虐兒童的成因進行調查發現,「婚姻失調」僅次於「缺乏親職教育」,父母將個人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手法趨多樣且更暴力,學齡前兒童受虐約兩成,尤其兩歲以下佔七%。因都被關在家中,不知對外求援,成為潛藏最大受害者。
社工人員童富泉說,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夫妻間即使有不合或因病影響情緒,都不應將孩子當做犧牲品;家庭、社區人際網絡的強化,也有助減少這類悲劇的發生。
若民眾發現有兒虐事件,可撥打全國婦幼保護專線一一三通報。 ....more
2006-04-25 22:18 廣泛性焦慮症的評估
資料來源/民生報
大考將屆,再加上勞退新制實施,許多勞工擔心前途問題,最近不少人都生活在「壓力鍋」中;但可別以為,壓力忍一忍就過去,其實,壓力常會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即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務須積極處理。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
指出,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不熟悉、沒把握、非預期、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事,都可能帶來壓力;過去曾有學者將不同事件賦予壓力分數,像配偶死亡是最有壓力的事,達100分,結婚的壓力也有50分,若在半年內累積壓力逾300分,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便顯著高於一般人。
楊聰財表示,如果一段時間(如連續1個月以上)持續出現下列症狀的3項,就可能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有廣泛性焦慮症的傾向,應提高警覺:
(1)肌肉常緊繃,尤其是頭頸、腰部特別不舒服。
(2)容易生氣、煩躁。
(3)容易感到疲倦。
(4)注意力不集中,不容易專心。
(5)不易靜下心來,常感到不耐煩。
(6)睡眠障礙,如睡不好、失眠。
此外,有些人面臨巨大壓力會以呼吸不順、心悸、腸胃不適、頭痛等生理症狀表現,嚴重者甚至影響到工作、唸書、從事日常事務的能力、表現,如果渾身不對勁,就醫卻找不出病因,用藥治療又效果有限,就得懷疑是壓力惹的禍。
還有些人面對壓力,會出現體重變化,像有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者,常可能體重明顯減輕,另一種極端,則是遇到壓力、緊張,就拼命猛吃,體重節節上升。所以,若體重不明原因起伏,又沒有生理疾病,也應考慮是否壓力所致。
楊聰財說,面對壓力,自己應對的態度,其實能決定其影響為正向或負向;他以划船為例,當遇到逆流時,有人很樂觀,認為這是鍛練體力、技術的好機會,但也有人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倒楣,老天爺故意與他作對。
可別小看這一念之差,在生理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研究顯示,若以正面、達觀的心態面對壓力,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升高,這是種好的荷爾蒙,讓人更有應變能力;但以負面、悲觀的心態處理壓力時,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會上升,這是較不好的荷爾蒙,會抑制許多生理功能、尤其對免疫系統影響更大。
醫師提醒,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小壓力或許可以靠自己調適,大壓力就須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親人、朋友或社會組織、政府的協助來渡過;如果在壓力發生一個月內,仍無法走出壓力事件的陰霾,應儘速尋求專業處理,如醫師、諮商專家等,以免其破壞力擴大,引發災難反應。
【紓壓DIY】
壓力大時,該如何自處,才能安然走過風暴?精神科醫師提出「三好四法」原則,民眾不妨自行演練。
所謂「三好」,即面對壓力時,應維持三個好習慣:睡得好,每天至少有6到8小時睡眠,養足精神,而不要老是往牛角尖裡鑽;吃得好,無論再忙、再煩、再沒有食欲,三餐仍要定時定量,才有體力應付壓力;多運動,可刺激腦部製造腦內啡,這是天然的麻醉劑,有助控制痛楚,讓我們產生愉快、平和、幸福的感覺。
「四法」則是四種紓解壓力的方法:說、唱、做、寫。「說」就是對自己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員,傾吐心中煩憂,如此可避免壓力如處在悶燒鍋中,不斷發酵;「唱」則是藉歌抒情,同時這也是很好的胸腔運動,有助壓力調適。
「做」是指採用腹式呼吸法,每天至少做80次,坐姿、臥姿皆可,也可分時段、有空就做,如此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減少身心不適;「寫」則是提筆寫下心情日記,把腦中混亂的思緒,藉此整理清楚,也能幫助安定情緒。
此外,科學研究顯示,有些紓壓食物,在壓力大時增加攝取不無好處。例如,牛奶、香蕉都富含「色胺酸」,這是天然的精神鬆弛劑,能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改善頭痛,加強免疫功能,也是形成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必要原料。而深海魚油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其中DHA、EPA都對腦部保健有益。富含各種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也無妨。 ....more
2006-04-25 22:15 上網停不了 小心依賴一輩子
如果你喜歡上網,喜歡到不上網就渾身不對勁,可能是臨床上稱之的「病態性強迫電腦使用者(Compulsive Computer User)。最近就有一名沉迷網路的男子,每天要上網十二小時,丟了工作也瀕臨離婚,卻仍積習難改。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指出,有一位四十七歲的中年男子,在電腦公司原本有不錯的職位,可是他每天要花十二小時上網,假日上網時間更達十八小時,有時和人聊天交友談情說愛,有時扮演駭客尋求成就感。
沈迷在網路世界的結果是,這位男子無心工作,被炒魷魚三次,而且冷落妻兒,自己也睡不好精神差,他雖然有病識感,可是積習難改,沒有定期回診按時吃藥,所以情況也沒有多大。
楊聰財說,有越來越多的「病態性強迫性電腦使用者」,花費過多的時間在使用電腦,滿腦子使用電腦(尤其是上網)的念頭,卻已達不能自制的強迫行為;像這名男子,自己也覺得不對勁要求醫,但是卻因為已經成癮,治療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國際研究顯示,B型性格異常的族群(邊緣型、社會型以及自戀型性格)最容易發生此強迫性行為,而強迫性電腦使用者普遍合併有其他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性購物症」就十分常見。
楊聰財說,這些人對容易對色情網路、網路聊天室成癮,個性比較內向,以前沒有電腦時,傾向對色情書刊、電話成癮,網路的興起,他們耽溺的對象也轉移到網路世界裡。
據國外的調查顯示,有5成2的人曾因使用電腦而有學校問題,更有4成3的人因過度使用電腦而失去工作,還有不少人合併有精神疾病。這份資料雖為國外學術界發表,國軍北投醫院也正在積極找尋300名每天上網4小時的患者,進行研究。
楊聰財呼籲,民眾使用電腦,不應對虛擬世界有過多「幻想」,過度投入反而影響在人類世界中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 ....more
2006-04-25 22:09 父母過度期待是孩子壓力的開端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
表示,病患對醫師有信任、依賴感,同時也會有情感轉移作用,陳國華醫師自殺事件會帶給他的病患錯愕與感傷,大家認為「連醫師都過不了這一關,病患如何能克服障礙?」對此,楊聰財主任特別提醒所有病患,一方面醫師本身也是人,也會生病;另一方面,此事件屬於個案,凡是心理方面疾病都有治療方法,病患不應氣餒,積極尋求其他醫師協助才是解決之道。
生活中日積月累的壓力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一旦輕忽或缺乏警覺心,日後恐怕會造成如憂鬱症等嚴重問題,而這些壓力其實存在於每個年齡和族群中,它絕非成人的專利,孩子也有他們的壓力!現代父母無不期望小孩能贏在起跑點,所以許多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期待中開始學習一堆才藝--鋼琴、珠算、英文、美術……,無憂無慮的童年已不存在,換來的是幼小心靈承受沉重的壓力。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壓力來源
這樣的生活延續到國中、高中階段,又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升學。無論教育如何改革,多數家長心中仍存在以分數為重的觀念,每個小孩幾乎都在「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補習生活中度過;加上到了國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意見,因而家庭衝突開始不斷發生。當小孩再大一點,會開始尋求同儕及同伴,此時情緒起伏比較大,例如經常覺得被同學排擠、好友被搶走等等,這種敏感的情緒,女生比男生明顯,所以除了課業壓力外,尋求獨立而與長輩起衝突、尋求同儕認同的困難等等,都是此階段壓力的來源。
上了大學,課業問題雖然告一段落,卻開始有了感情問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則需面對求職及工作帶來的壓力;進到職場後結婚跟著來,即使社會再開放,結婚終究無法擺脫兩個家庭互動的複雜關係,問題便開始不斷出現;婚後可能立刻要面對生小孩的問題,此時經濟負擔就成為最主要的壓力。即便退休後,也難避免所謂的「空巢症候群」,同時必須面臨老化、疾病的無情,以及缺乏經濟來源、必須量入為出的種種問題。
所以在不同年齡,必須承受不同的壓力,而如何抵抗壓力、減少壓力,就成為現代人最重要的課題。
對抗壓力,從生理、心理、環境三方面著手
楊聰財主任指出,對抗壓力必須從三方面著手--生理、心理以及環境:
* 生理方面:必須遵循「三好」原則,即睡得好、吃得好、動得好。想要抗壓,本身必須擁有良好的生理狀況,所以平時要保持在「三好」狀態下,每天最少維持6~8小時的睡眠,才能讓身心狀況穩定,以面對外在的挑戰。台灣人工作如同水牛般,過勞問題會是一大隱憂,所以休息是相當重要的,不必學古人「每日三省吾身」,上床休息腦袋卻不關機。要做到「吃得好」,必須秉持定時、定量原則,三餐要正常,並適度配合營養補充(例如每天一顆綜合維生素),對於抗氧化和體內代謝都有幫助。此外,運動也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項目,「要活就要動」,運動可使身體分泌好的胺多酚(endophine),對穩定神經及情緒有很大的助益。
* 心理方面:應該加強正面思維的訓練,若一直習慣負面的思維,很容易讓自己處於悲觀和低潮的情緒。例如在下雨天,悲觀者只會抱怨濕答答,什麼都不能做,心情變得煩躁;正面思考者會告訴自己,下雨就不會缺水,而且可藉此機會與家人相處或安排室內活動。門診中曾有個案抱怨便利商店店員臉臭臭,一定是因為自己長得醜,醫師先給予分析,告訴他店員可能剛被店長罵,或與女朋友吵架,甚至可能先天就是這樣的表情,分析後再請病患驗證,就是再上便利商店時維持笑臉,並主動與店員打招呼,透過這樣的方式,可矯正病患不合理性與負面的思考。此外,楊聰財主任也特別提出具體的建議,大家平時不妨上網看些笑話,藉由大笑達到全身放鬆的效果。
* 環境方面:運用周遭資源達到減壓目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難免會有七情六慾,且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不必將這些令人鬱悶的事放在心上,可以找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訴訴苦、發發牢騷,不要怕造成他人的負擔,因為當別人有困難時,你也可以幫忙。人與人之間是要互相的,只要懂得運用周遭資源,一定能讓負面情緒或壓力減到最低,這就是從環境層面進行的抗壓方法。
注意周遭親友有無自殺念頭
每個人在一生中多少都會出現自殺念頭,這並非我們想的那麼恐怖,只要觀察周遭親人是否一直處於負面思考中,或睡眠品質不佳、體重持續下降、做事提不起勁等,若有這些現象,可能要考量是否有憂鬱症傾向。憂鬱症如同「心理的感冒」,它和腦部的平衡失調有關,只要及時就醫,藥物治療會有很好的成效。
至於小孩,其表達能力不像成人,不過其憂鬱症症狀與成人類似,只要發現孩子:最近變得不愛動、感覺悶悶不樂、出現睡眠障礙、言語中有負面想法(例如覺得活著沒意義),此時家長要特別留意,可向醫師諮詢或藉由測量量表進行評量。
重視老人憂鬱問題
老人是所有年齡層中自殺率最高的一群,尤其國內65歲以上老人,在10萬人當中,每年有近40個自殺案例,比國外的10個高出許多。其主要原因包括:(1)老人福利政策不夠周全,使得老人覺得未受到應有的照顧;(2)慢性病比率較高,加上缺乏經濟來源,所以要建立「與病共存」的觀念,讓自殺率降到最低,並透過福利及醫療以提昇生活品質;(3)欠缺被支持度,門診中發現有些老人認為自己已經活夠了,所以家人應該注意與老人的互動。
結語
對抗壓力、遠離憂鬱,是必須從微觀到巨觀,從個人、社區到政府,都應該共同努力。大家也要從生理、心理和環境三方面著手,讓每個年齡層所承受的壓力都能減到最輕。
....mo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