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才粉絲專頁
回首頁
醫師經歷
•
院所介紹
•
專業團隊
•
服務項目
•
門診時間
•
院所位置
•
衛教新知
•
最新消息
•
媒體專區
◆114年 4月門診休診時間
◆114年 3月門診休診時間
【物質濫用 】
【情緒障礙 】
◆情感性疾病
◆焦慮性疾病
◆適應障礙
【性疾病及 性別認同疾病、飲食 疾病、睡眠疾病 】
【衝動控制障礙疾病 、人格疾病 】
◆d
【家庭暴力&性侵害 】
◆家庭暴力
◆性侵害
◆兒童期疾病
【其它身心疾患 】
◆人為疾病
◆身體型疾病
◆失智病
◆其他身心疾患
◆其他認知疾病
【健康促進 】
【sda 】
【最新衛教新知】
2006-04-25 18:29 躁鬱症患者需要持續治療與關懷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諮詢醫師/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 楊聰財醫師
媽媽將小孩從高樓摔死、父親手掐稚弱子女、女教練殺死學生……,這些接二連三發生的精神病案例事件,令人感到心痛和遺憾,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一再上演?面對精神病患,大家其實應該有正確的認知和警覺,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旁人不了解它、忽略它,甚至因為諱疾忌醫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尤其是躁鬱症,必須在症狀出現時給予藥物治療,才能防止病情惡化,一旦延誤治療時機,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躁、鬱交替出現
「躁鬱症」在精神疾病當中是屬於情緒調節出現障礙的疾病,可稱之為「情感性疾病」或「雙極性疾病」,不過仍以「躁鬱症」最為貼切。病患多在2、30歲開始發病,通常以「躁」及「鬱」症交替出現,而且以鬱症先出現為多。有些人長時間處在憂鬱的情緒中,旁人可能不覺奇怪,等到突然進到躁期才讓人訝異,而有些異常的情緒變化,讓人誤以為是受到某些打擊後出現的正常現象,而不去關心及處理。其實一旦有所懷疑,最好還是由醫生診斷是否屬於正常的鬱症。
萬芳醫院精神科鄧惠文醫師指出,躁期時會有持續一週以上的精神亢奮,主要有三種表現:
自我膨脹,愛管閒事又愛給意見
喜歡與人親近,隨便找個陌生人就能聊上一整天
由於自我膨脹的關係,行為比較衝動,如旁人稱讚他穿紅色衣服很好看,他會立刻將所有衣服換成紅色。
春天發作機率偏高
「昨天明明亢奮的很,今天卻憂鬱到想死!」這就是躁與鬱反覆出現的典型寫照。古書中稱此症為「桃花瘋」,當桃花舞春風的時節,病患情緒較不穩定,所以春天時躁鬱症比較容易發作,對照科學上的觀察,古人對躁鬱症的描述是相當貼切的。
一些社會新聞中不難發現躁鬱症患者常有異常的行為,最常見就是刷卡不眨眼的女性患者,或在外打架鬧事、傷害自己的小孩,甚至國外有更嚴重的案例,就是患者幻想自己能飛,於是帶著小孩一起跳樓。
鄧惠文醫師強調,躁鬱症若不持續治療,身心方面都會出現嚴重問題,包括容易與人衝突、容易感染疾病(因為內分泌失調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受限)、人際關係變差,通常經過幾次的發病,旁人就會當他是瘋子、神經病!
正常時幾乎都在收拾爛攤子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
指出,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發作,通常3~6個月之後會平息,但若在此期間未加以治療,發作期過後往往需為發作期間所闖的禍付出極大代價,例如發作期瘋狂刷卡欠下龐大卡費,或有些病患在躁期時自覺超有能力而與人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財務不佳卻因一時衝動付了訂金買了大房子,太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唯有好好接受治療才能避免麻煩和悲劇發生。
躁鬱症患者若能持續性用藥,有2/3可維持在滿意程度,也就是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有1/3吃藥後可能還是會反復發作。
以藥物治療才是根本之道,警覺發病前兆,親友應以同理心對待,注意產後是否有發病徵兆,躁鬱症與遺傳大有關聯,家人應警覺,不讓幼小孩童成為受害者!
平時我們就要多注意周遭或親朋好友是否已陷入這樣的困境,如果能多加留意,多觀察並提高警覺,或許就能拯救許多無辜的小生命。
....more
2006-04-25 18:25 三好四法 專家提紓壓妙方
資料來源/民生報
大考將屆,再加上勞退新制實施,許多勞工擔心前途問題,最近不少人都生活在「壓力鍋」中;但可別以為,壓力忍一忍就過去,其實,壓力常會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即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務須積極處理。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
指出,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不熟悉、沒把握、非預期、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事,都可能帶來壓力;過去曾有學者將不同事件賦予壓力分數,像配偶死亡是最有壓力的事,達100分,結婚的壓力也有50分,若在半年內累積壓力逾300分,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便顯著高於一般人。
楊聰財表示,如果一段時間(如連續1個月以上)持續出現下列症狀的3項,就可能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有廣泛性焦慮症的傾向,應提高警覺:
(1)肌肉常緊繃,尤其是頭頸、腰部特別不舒服。
(2)容易生氣、煩躁。
(3)容易感到疲倦。
(4)注意力不集中,不容易專心。
(5)不易靜下心來,常感到不耐煩。
(6)睡眠障礙,如睡不好、失眠。
此外,有些人面臨巨大壓力會以呼吸不順、心悸、腸胃不適、頭痛等生理症狀表現,嚴重者甚至影響到工作、唸書、從事日常事務的能力、表現,如果渾身不對勁,就醫卻找不出病因,用藥治療又效果有限,就得懷疑是壓力惹的禍。
還有些人面對壓力,會出現體重變化,像有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者,常可能體重明顯減輕,另一種極端,則是遇到壓力、緊張,就拼命猛吃,體重節節上升。所以,若體重不明原因起伏,又沒有生理疾病,也應考慮是否壓力所致。
楊聰財說,面對壓力,自己應對的態度,其實能決定其影響為正向或負向;他以划船為例,當遇到逆流時,有人很樂觀,認為這是鍛練體力、技術的好機會,但也有人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倒楣,老天爺故意與他作對。
可別小看這一念之差,在生理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研究顯示,若以正面、達觀的心態面對壓力,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升高,這是種好的荷爾蒙,讓人更有應變能力;但以負面、悲觀的心態處理壓力時,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會上升,這是較不好的荷爾蒙,會抑制許多生理功能、尤其對免疫系統影響更大。
醫師提醒,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小壓力或許可以靠自己調適,大壓力就須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親人、朋友或社會組織、政府的協助來渡過;如果在壓力發生一個月內,仍無法走出壓力事件的陰霾,應儘速尋求專業處理,如醫師、諮商專家等,以免其破壞力擴大,引發災難反應。
【紓壓DIY】
壓力大時,該如何自處,才能安然走過風暴?精神科醫師提出「三好四法」原則,民眾不妨自行演練。
所謂「三好」,即面對壓力時,應維持三個好習慣:睡得好,每天至少有6到8小時睡眠,養足精神,而不要老是往牛角尖裡鑽;吃得好,無論再忙、再煩、再沒有食欲,三餐仍要定時定量,才有體力應付壓力;多運動,可刺激腦部製造腦內啡,這是天然的麻醉劑,有助控制痛楚,讓我們產生愉快、平和、幸福的感覺。
「四法」則是四種紓解壓力的方法:說、唱、做、寫。「說」就是對自己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員,傾吐心中煩憂,如此可避免壓力如處在悶燒鍋中,不斷發酵;「唱」則是藉歌抒情,同時這也是很好的胸腔運動,有助壓力調適。
「做」是指採用腹式呼吸法,每天至少做80次,坐姿、臥姿皆可,也可分時段、有空就做,如此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減少身心不適;「寫」則是提筆寫下心情日記,把腦中混亂的思緒,藉此整理清楚,也能幫助安定情緒。
此外,科學研究顯示,有些紓壓食物,在壓力大時增加攝取不無好處。例如,牛奶、香蕉都富含「色胺酸」,這是天然的精神鬆弛劑,能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改善頭痛,加強免疫功能,也是形成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必要原料。而深海魚油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其中DHA、EPA都對腦部保健有益。富含各種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也無妨。
....more
2006-04-25 18:13 男人愛ㄍ一ㄥ 憂鬱症也容易上身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作者/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
過去憂鬱症經常被視為女性化的疾病,認為女性比較敏感,容易得憂鬱症。不過,近年來醫院精神科門診出現愈來愈多的男性患者,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男性有憂鬱傾向,顯示憂鬱症絕不是女人的專利,男性朋友千萬別輕忽!
許多男人因為受到傳統價值束縛,從小被要求堅毅、強壯,扛起家庭責任,成就取向也很高,總希望能扮演保護者的角色。當遇到挫折或不順利時,只能藉由喝酒、藥物來轉移注意力。其實,當情緒悶燒到一定程度,就會找一個出口來流洩,在生理上常見的就是消化性潰瘍、心臟血管疾病及腸躁症,至於心理就是憂鬱症。男人多半一直撐,即使身體發出警訊,胸悶、胃痛、失眠,也視若無睹,深怕被當成弱者、懦夫,有損顏面撐到不行時,再以極端方式爆發出來。
男人為何會得憂鬱症?其實發病原因跟女性沒有什麼不同,在精神醫學上認為是因為受到生物(體質)、心理(個性)及社會(環境)等三個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另外醫學界大都認為憂鬱症真正病因可能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尤其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失衡,腦神經細胞發育不全與退化、腦部受損、細胞自殺機制啟動過早、長期用藥、基因遺傳、壓力荷爾蒙作祟等等有關。
男性憂鬱症除了受本身性格及體質影響外,外在挫折及壓力是重要因素,像失業、經濟受挫、中年危機、空巢期、未妥善規畫退休生活、失落感,再加上逞強、壓抑等,都容易讓男人罹患憂鬱症。當憂鬱沮喪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且經年累月讓內心充滿悲情絕望,找不到出路時,自殺就會成為唯一的出口。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男性自殺個案中,9成以上有精神疾病,其中7成有憂鬱症(尤其嚴重憂鬱症),有15%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
當男人得到憂鬱症時,該如何去觀察及協助呢?建議可從以下幾點來做:
▓暗中觀察:睡眠不良及食慾改變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一般憂鬱症患者容易有失眠、體重下降的問題,如果接著出現注意力與思考能力減退、情緒變得急躁不穩、很多以前喜歡的事現在都提不起勁、莫名發呆等狀況都是觀察的重點。
▓隨意放置簡易量表或宣傳單張:通常憂鬱症患者無法接受別人直指他有憂鬱症,因此在屋內放些衛教傳單、憂鬱症書籍或自填量表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誘導他自動接觸效果會比較好。
▓從改善失眠切入治療:人們較能接受自己有失眠問題,勸服男人就診不妨從治療睡眠障礙切入,至少他願意上醫院,獲得初步診療。
▓親密關係是最好的醫療:伴侶、家人的親密支持是男性憂鬱症患者最好的醫療,平常多給予關心、體諒及支持,讓他感受到家人的持續關心,有助於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more
2006-04-25 18:07 病患囤積安眠藥 濫用造成藥量愈來愈重
資料來源/中央社
鎮靜安眠藥雖是管制品,弄到手卻不難,有的病人逛醫院換醫師,有的交替使用健保及自費,大量囤積安眠藥,因濫用造成藥量愈來愈重,甚至有一次吞五、六十顆的情形。
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
表示,國內每天大約有二十三萬人服用安眠藥,因病人在不同的醫院就醫,常會囤積藥物,心情一不好就亂吃一通,或是自行減藥停藥,對某些藥物產生耐受性。
楊聰財舉例說明,有的焦慮病患一睡不著就會抓一把藥吃,一把約五、六十顆,如果吃的是苯二氮平類的鎮靜劑,這類鎮劑靜一天只能吃三顆,如果吃過度,劑量愈吃愈重,不吃反而會焦躁不安,甚至有戒斷症候群,會有盜汗,坐不住,心跳加快等上癮現象。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苯二氮平類鎮劑有肌肉放鬆作用,也用於焦慮、失眠、癲癇病患身上,長期使用不宜超過四星期,但各醫院病歷並不相通,健保IC卡上也看不出病人藥物記錄,造成病人囤積藥物及濫用的現象。
目前精神科的慢性病處方箋一次可拿九十天的藥,楊聰財、陳昭姿等精神醫界和藥師界都認為,苯二氮平類精神科用藥應該設限,減少濫用及藥物副作用。衛生署藥制藥品管理局長李志恆說,最近已訂出苯二氮平類的使用指引,要求醫師應告知病人藥物副作用,病人用藥期間儘量縮短,連續每日處方使用不要超過一個月,如果是治療失眠,單次或間歇給藥就有效,儘量避免連續給藥或長期使用。 ....more
2006-04-25 17:52 強迫症發作 怎麼辦?
Q:醫生您好:
我姊姊從10年前就會重複做一些事情,譬如關門會一直拉看有沒有關好,出門時也會一直在門口徘徊看們有沒有關好,東西要丟時也是把垃圾重複一直檢查,晚上都會失眠不睡覺都睡白天,長久下來已和社會脫節無法工作,一直有看精神科都不見好轉,5/10被大嫂要趕出家門,5/13吃安眠藥自殺幸有救回,目前住在我家,但我不知如何幫她,跟她說的話都不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大家都很困擾不知如何是好,請大師給予建議。謝謝
A:(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 楊聰財醫師答覆
)
由來信中所描述「重複檢查」的特徵,您姊姊極可能是罹患一種腦部某特定部位內分泌失調的疾病---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包括病態性的強迫性思考(obsessions), 及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s)。強迫性思考是一種反覆令人困擾的想法,其內容多為令人沮喪或是非常荒謬的事情,這些內容被視為是「與自我不容的外來物」(ego aliens),即不被病人認為是合宜的和想要的。強迫性行為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或思考,通常都是對於強迫性思考的一種反應。類似於強迫性思考,強迫性行為被視為毫無意義的,或是過度的。但除非病人執行這些強迫性的行為,不然病人會感到十分不舒服(焦慮或是覺得有壓力)。強迫性的儀式化行為有時是非自願 性的而是強迫性的(compelled)。
大部分的病患有多重強迫性的行為及思考,而且會隨著時間有不同變化的趨勢。例如某一位病患可能以前為強迫性洗手,但在數年後卻是呈現強迫性計數的症狀。對於大多數的病患而言,強迫性症狀都會隨著時間而有病情起伏不定的表現。青少年及產後可能會有病情加重的表現。
強迫性思考及行為在一般人而言十分常見;故若要定義成「障礙症」,其症狀必須嚴重到影響生活功能或造成明顯的痛苦。常見的強迫性思考包括:
1.東西被污染(contamination)、
2.要求對稱(Symmetry)【例如擺設物品】、
3.攻擊性或暴力性的思考、
4.憎恨有關於性方面的想法、
5.覺得無聊的字句或音調。
至於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包括:
1.洗手或去污染(decontaminating)、
2.反覆確認(checking)、
3.計數(counting)、
4.強迫性的發問或認罪自白(confess)、
5.反覆性的確認語句或行為、
6.為了求對稱或精確而反覆的安排(rearranging)、
7.強迫性的貯藏物品(hoarding)。
8.強迫症常有其他共存疾病(有人稱為併發症),例如陣發性的重鬱9.發作、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一種抽動性疾病】、畏懼症(simple phobia)、慮身體畸形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拔毛癖、厭食症、物質濫用。
強迫症自古即被清楚地描述,見於所有的文化及種族中。在美國的盛行率約為1-3%,這樣的數據和其他國家的盛行率類似。大多數的患者在童年早期即有輕微的表現。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即有較高的比例符合診斷的準則。成年兩性的比例相似。
雖然對於強迫症切確的病因本質仍不清楚,但普遍存有共識,即強迫症與神經學病理有關。功能性神經學造影暗示大腦功能異常,包括旁邊緣性前額葉大腦皮質(pa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基底核及丘腦。在上述部位有病變的神經疾病也有類似強迫症的表現。這些大腦神經系統的重要功能在於促成每天生活中經由半自動的狀態,協調產生許多精細的行為結果。在過去的幾年中,基因學、大腦造影及現象學的研究均指出強迫症和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及希德罕氏舞蹈症有關。神經傳導介質如血清張力素及多巴胺在大腦基底核系統中扮演相當要的角色。
在治療方面,包括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是唯一對強迫症有效的一群藥物,例如fluoxetine、paroxetine、fluvoxamine、sertraline、citalpram。沒有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會比另一種特別有效。但對某些人而言,某一種藥物的確會有比另一種有效。若第一種藥物無效,可再嘗試另一種藥物。若開始以藥物治療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必須持續的使用,除非行為治療能成功的控制病情。若停止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的話,通常會造成復發。 即使以藥物治療而獲得多年的症狀緩解,這種復發的情形也會發生。至於對於其他的共存疾病則需配合不同的藥物輔助治療。通常病患若採取適當及積極性治療,都有不錯的療效。通常需約6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包括:
1.行為治療:去制約化,認知治療也有幫助。
2.神經性的外科手術: 對於嚴重型及有抗性的強迫症有部分效果。
3.家族治療:通常需要家族成員的教育。在症狀的緩解後,目標應為4.家族成員的重新整合。
5.職能治療:通常是必要。 ....mo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