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九月份 門診時間異動  
【最新衛教新知】
2006-05-29 18:52    老是要妳配合 危險情人特質
【聯合新聞網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近來頻傳夫妻離異或男女朋友分手後的暴力事件,專家提醒,有情人要懂得如何研判身邊人的暴力風險;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架設網站並設計評估量表,方便民眾檢視身邊的人「究竟是不是危險人物」。
明天是白色情人節,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昨天邀集多位心理衛生專家,呼籲民眾除了享受情愛的甜蜜,更要培養「親密暴力」風險管理能力。
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鍾素英說,他們在網站的心靈診所裡設計了一份危險人物評量表,符合的項目越多,危險性越高,除了可評估身邊人的危險指數,還會建議如何改變相處方式,不只可以用來評估危險情人,甚至連子女、朋友都可據以評估,網址為http://www.kcg.gov.tw/~ksph/ 。
 
鍾素英指出,危險情人的特質,包括低自尊、情緒不穩、過於要求伴侶配合等,這類危險情人還特別會甜言蜜語、出現自吹自擂的行為。
鍾素英分析,雖然每個人碰到危險情人的機率差不多,但會受到傷害,甚至引來殺身之禍,則與女性個人特質有相當程度的關係。通常有強烈被愛需求、對愛情存有過度浪漫幻想、獨立性及自主性不足,以及原生家庭不幸福而急於逃離的女性,特別容易與危險情人交往。
鍾素英建議,男女朋友交往初期與熱戀階段,儘可能避免與對方有過多的金錢往來,包括不要讓對方花太多錢在自己身上,或接受貴重的禮物。
鍾素英警告,分手時最忌諱直接、明確要求與危險情人分手,更別讓親朋好友幫自己出頭,以言語施予對方壓力,這會造成反效果,甚至引發毀滅性行為。她建議,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對方甩了你,才可能全身而退。
 
危險人物特質評量表http://www.kcg.gov.tw/~ksph/4/danger/prm.php
 
 
愛情人人憧憬,卻也會傷人,女性要有趨吉避凶的能力,如何遠離危險情人?
 
康健雜誌 73期
文/吳若女 圖/鄭佳玲
 
今年情殺案件不斷,而且都是孔武有力的男性殺了想要離去的女友。
這些男性行兇的理由都是:「我愛你,我不能沒有你。」或是「她要分手,就讓她早點走。」、「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這些新聞和可怕的話聽多了,真令人毛骨悚然。
其實,女性因分手而致死的案例不是最近才有,婦女新知基金會在2001年的「分手暴力調查報告」早已發現,台灣每個月平均有三起因分手而致死的案件,受害女性遠多於男性,高達八成。
「這份調查報告揭露了分手暴力在台灣社會的普遍性,」婦女新知基金會的研究發展部主任王君琳說。她觀察每天的性別剪報,發現情殺事件在這三年來並沒有減少,只是最近這幾個事件特別突出,引起注意。
分手暴力一直存在兩性之間,輕則口頭威脅、摑掌毆打、拍裸照或錄影帶,重則性侵害或虐待,發揮到極致則是殺害致死。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男性行兇施暴?女性能在事前辨認、防範於未然嗎?分手時怎麼處理最安全?
男人真的比較暴力?
也許,這和男性習慣用力氣來發洩情緒有關。但這背後有許多複雜的生理、心理因素、人格差異,以及社會文化對男性無形的影響。
從體質來看,「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應該是最大的原因,」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解釋。睪固酮可以使男性積極有活力,但也會讓男性更有侵略性。相較於女性,男性更容易用力氣來發洩情緒,運動打球都是好方法,但如果發洩在人的身上,就會造成傷害。
假如,再碰上情緒不穩定、不成熟的人格特質,或是性格違常的人,情況會更糟。因為他們容易將分手歸因於對方的錯,再加上他們不擅於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使用暴力的機會也就更大。
還有,社會上某些不成文的價值觀與文化,也間接鼓勵了男性使用暴力。
比如說,為了要有男性氣概,男生不可以隨便示弱或流淚,其實是在強迫他們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能自然表達出來,久而久之,他們真的不會抒發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表達情感。再加上電視、電影經常上演,男人用暴力抒發情緒的劇情,讓他們誤以為,這就是唯一的方法,王君琳觀察。
此外,男性也容易把太太或女友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所以在分手時格外痛苦憤怒,「既然是我的財產,怎麼能說離就離,」也處理過許多家暴和分手暴力的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形容,在他們的心裏只有憤怒,像「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的話語,就是在強力捍衛男人的自尊與面子,為了這虛幻的尊嚴,犧牲彼此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不幸地,目前法律對分手暴力保護不多。
台灣在1998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其中最特別的是「保護令」,它能保護受虐者免於生命安全的威脅。但只適用於家庭成員,以及有長期同居關係的伴侶。對情侶間的分手暴力,愛莫能助。
情侶間如果發生了傷害殺人,只適用刑法中的傷害罪與致死罪,並沒有特別加重刑罰或處理,性別人權協會法律顧問王如玄解釋。
她認為,「加重刑罰的效果並不大」,因為要下手前,已想不了那麼多,多是不惜代價,想同歸於盡,但也就是這種玉石俱焚的心態,讓女人覺得恐怖,倍受驚嚇與折磨。
防範於未然──慎選情人與關係
因此,與其到分手時擔心受怕,受到傷害,還不如在墜入情網前,慎選情人。
「女性要有趨吉避凶的能力,」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鍾素英建議,「要學會辨認什麼樣的人安全?什麼樣的人不安全?」別和危險的人談戀愛。
例如,可仔細評估:對方是否有穩定的工作或求學生活(如果還在學)?對未來是否有規劃?對別人的負面情緒是否關心在意?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好不好?他的生活是否很封閉?他是否尊重生命(會不會虐待小動物或小孩)?對女性是否尊重(會不會貶抑、甚至口出穢言)?是否有物質濫用的情況(酒精或毒品)?
「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去觀察他,」身為男性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這麼建議,他甚至舉例,以前人找女婿,會請他們打麻將是有幾分道理,因為可從牌桌細細觀察一個人,看他面對壓力、決定與人際關係的反應。
情緒不穩定、人格不夠成熟或有性格違常的人,通常會在生活細節或應對進退中表現出來。
即使墜入愛河,也應該持續留意與觀察。
「因為,暴力不會憑空出現,」美國知名的臨床心理學家諾愛爾.尼爾森博士在《遠離危險關係──愛情的七大警訊》一書中也說,許多家庭暴力或分手暴力都有某些共通點,這些特性會在關係發展之初,通常是三個月之內會出現。
比如說,愛情開始於旋風般激烈的追求,讓人毫無招架之力。因為過度瘋狂的追求與奉承討好,可能都潛藏危機,代表對方想不擇手段,快速達到目的,代表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的感受與隱私,在日後都可能成為施暴者。
再如,交往沒多久,就對另一方提出許多要求或限制。像是不能和其他異性見面,什麼時候應該跟他通電話報備,把另一半當做是他的財產、所有物。還有其他幾個特性也要特別注意(見「危險愛情的七大警訊」)。
想分手,如何說再見?
如果,真碰到以上所描述的關係或情人,想分手,得格外小心,因為他們容易施暴,在分手時發生意外。
「最好的方法是慢慢疏遠,而不是提分手,」也看過許多臨床案例的鐘素英建議。因為在口頭上提出分手,對他們就是最大的威脅與刺激,因他們已將另一半視為財產、附屬品,說什麼也不能分開。如果情況還惡化到要談判,無異是把自己推到最危險的情況。
溫和地告訴對方,老闆要求加班,或是父母生病了不得不回家陪伴,慢慢減少見面的次數與機會,但一定要用和對方無關的理由,別指責或批評他,免得激怒對方,讓他起而攻擊。當對方起疑或感覺不舒服時,也要適時安撫,適度的見面。
這對想分手的女性的確是很大的折磨,沒辦法立刻分手。但鍾素英解釋,慢慢淡出這不合適的關係,對自己還是最安全的,保證自己、甚至家人不會受到無可挽回的傷害。
此外,女性在分手時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情緒。一旦萌生去意,當然會顯得意興闌珊,提不起愛意,但別表現得太明顯,更別在他面前,和別人打情罵俏,讓他心生醋意,引發殺機。
碰到分手危機時,當然得對外求援,但千萬別找太熱心的人來幫忙或出頭,特別是新男友,因為那只會激怒他,讓事情更糟。求助專家,像心理衛生機構中的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都比較能得到冷靜可行、專業的協助。
除了掌握上述要點,還有一個分手的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弄得很糟(例如吃胖變醜邋遢),條件變得很差(如辭職沒有收入),讓對方倒盡胃口,最後決定自己離去,」鐘素英考慮許久,決定把這個好方法說出來,讓許多受盡威脅的女性能順利脫身。
因為有暴力傾向的男性通常很現實,當對方沒有利用價值,無法滿足他某些需求時,會打退堂鼓,主動求去,此時也不再有自尊受損的問題,他只會攻擊比自己好、得不到的女性。但分手後,也別立刻好起來,而是要慢慢來,別讓他起疑。
談戀愛是學習智慧的過程,但怎麼「安全進、安全出」反而變成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向來天真浪漫、憧憬愛情的人,需要認清事實。
 
  ....more
2006-05-29 18:50    年關近 鬱卒族壓力備增
《2006/01/26 21:08》
 
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在這全家團聚的節日,對於長期失業或是情場失意者更是會觸景傷情,身心備受壓力,自殺危機隨時可見!醫師提醒,年關將近,鬱卒族往往會有壓力,家人應多給予關心,防杜自殺事件發生,並應多鼓勵他們走出戶外,生活起居仍應儘量維持規律。
 耕莘醫院身心科主任楊聰財指出,全家團聚的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在門診裡已經有很多病人陸續回診,除了固定回診拿藥之外,還有人是懼怕過年時要面對家人,為了躲避面對人群,而寧願回院住院。
 楊聰財主任指出,在門診裡有一位強迫症病人,平常會有一直需要洗手的問題,而對於過年時要回到婆家,內心充滿痛苦,因為害怕回到婆家後,大家一齊吃年夜飯時,被人看到她不斷去洗手的情形,於是就很怕人際互動,對於和人相聚有很大的壓力。
 楊主任說,心情鬱卒的人在這歡慶的佳節,心情就是會提不起來,而且看到別人在辦年貨、大掃除或是買新衣都沒有興趣,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於會有活得沒意思的情況,做出與世隔絕的舉動,拔掉電話,謝絕訪客。
 對於這即將來臨的春節,會使得鬱卒族難以適從的情形,楊聰財主任建議,過年時的長假雖然可以放鬆,但是生活作息最好還是要維持規律,不要亂掉,更不要每天都待在家中睡覺,除了可打電話聯絡外,也可發簡訊,最好能動起來,多多到戶外走走,做做運動,都可以讓心情好起來。 ....more
2006-05-29 18:50    如何面對SARS所帶來的焦慮?
SARS的疫情已進入第三個月, 許多人早已為這持續、不可抗拒的壓力感到不安, 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有什麼方法能舒緩它?
康健雜誌55期 文/吳若女  攝影/呂恩賜
一個住在萬華地區的阿媽,幫忙遠在南部工作的兒子媳婦照顧小孩,但自從這地區傳出疫情後,幾乎夜夜失眠,躺在床上想東想西,擔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掛心孫子,「到幼稚園吃的東西乾不乾淨?」、「頑皮好動的孫子戴得住口罩嗎?會不會一下子就拿下來?」
一個家庭主婦看到帶孕護士胡貴芳因SARS過世的新聞,悲傷得不得了,脾氣也暴躁不堪,先生在一旁看不下去,決定不再讓她反覆再看這則新聞,想關掉電視,她則威脅要砸電視機,因為她深深地沉溺在這情緒中,想到自己沒把小孩照顧好,該死的才是自己,而不是那年輕無辜的準媽媽。
有位三十幾歲的女子,則是不斷地量體溫,一天量二十幾次,而且還換好幾個廠牌的溫度計,深怕量不準,錯過了SARS最重要的早期症狀──發燒。她也討厭自己神經兮兮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此外,她還覺得自己整天都熱熱的,喉嚨也癢癢的,因此,不敢出去工作,怕自己是帶原者,會傳染給別人。
一個年輕學生則是不斷的洗手,一天可以洗掉一個肥皂,但還覺得不乾淨,因為他總認為病毒在指縫中,怎麼洗都洗不掉。另一個媽媽也是不斷地洗,因她得煮飯給全家人吃,怕把不乾淨的東西帶進去,十分緊張。
一個沒有發燒、卻咳嗽好幾天的小姐,則是不敢去看醫生,怕診所不乾淨,怕原本是沒有SARS,卻在看病時被傳染了。但在咳嗽愈來愈嚴重,幾乎連聲音都沒有的情況下,才鼓足勇氣踏進診所。醫生診斷後告訴她,是感冒咳嗽傷了聲帶,發不出聲音會特別讓人害怕,她這才放了心。
這些故事在SARS進入台灣後,每天都發生。疫情進入第三個月,每個人在心理上所受到的衝擊,好像不減反增,愈來愈大。
「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的調查就發現,台灣有9成民眾認為SARS是非常嚴重的疾病,6成對SARS疫情的散播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或家人被傳染。此外,七成六的人表示SARS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會求助於「SARS安心專線電話」的以女性居多,她們多表示,很擔憂心家人或小孩的健康。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魯中興解釋,這些都是「急性壓力反應」(Acute Distress Disorder)的表現。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威脅自己健康或生命的事情時,會呈現這些心理反應或行為。
例如,那個睡不著的阿媽,是混合著失眠與焦慮;不斷量耳溫或洗手的人,是過度警覺的表現;而不敢出去工作的人,可能是在逃避;沉溺在SARS新聞裏的人,則是讓它成為心裏的夢魘,一個揮之不去的想法。
其實,一般人碰到這些威脅,都會有這些反應,但也都有自身調適與因應的能力,只會持續幾天。但有人則會持續很久,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失眠、焦慮或憂慮。魯中興建議,如果這些症狀超過三個星期,就要趕快尋求專家的協助。SARS和上回921不同處是,SARS還在持續進行,所以三個星期是個合理的範圍,讓自己有個彈性,決定是否要就醫。
有些人則會尋求心理諮詢電話的協助,透露心中的焦慮或問題。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台北市生活調適愛心會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諮詢團體,幫助過許多強迫症或焦慮症患者,這次也積極加入對抗SARS的安心專線。
理事長蔡香蘋表示,其實有些個案應該就醫,但礙於當事人意願不高或心理排斥,他們只能在電話這頭耐心地聽,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
例如,對不斷量體溫的人,他們會建議早中晚各量一次就好,對不斷洗手的人則建議好好地洗一次,會比心慌地洗好幾次有用。慢慢地,對那些深受自己行為困擾的人的確有些改善。
「三好、四發」運動
其實,想要在這特殊時刻,維持身體健康與情緒穩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是有跡可循,有方法可行。
同時擁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與公衛學博士的耕莘醫院心理科主任楊聰財,就對當前該如何對抗SARS,提出一個「三好四發」運動。
三好,就是要養成「睡得好、吃得好、排得好」的習慣,因為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沒有這些,很難再談下一步。喜歡開玩笑、說話風趣的楊聰財說:「這些是很基本、能夠保命的!」
四發,是指「說唱作寫」,就是要學會抒發情緒的方法。人不能一味壓抑,如果不斷地壓,只會產生悶燒鍋效應,早晚要爆發。
所謂「說」,是要找可信任的親朋好友或專業人員說,說出心裏的感覺。
「唱」就是要唱歌,不僅可抒發情緒,還能鍛鍊肺部肌肉。
「作」是指做運動和鬆弛訓練,每週至少一次40分鐘、有流汗的運動。鬆弛訓練是早中晚各一回,用坐著或躺著,做深呼吸30次,一吸一吐算一次。
「寫」是指把心情故事寫下來,現在愈來愈多人進行隔離,其實就是寫心情故事的好時刻。點子動得快的楊聰財又興致勃勃地形容,現在應鼓勵不同單位來辦「有獎徵文」,徵求不同的心情故事,鼓勵大家把情緒抒發出來。
學會過濾資訊
至於那排山倒海,如波浪般不斷湧現的新聞,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一位三十幾歲的室內設計師形容她看電視的感覺,「當我第一次看到和平醫院的護士衝出警戒線,跑出來大聲抗議時,我真的覺得她好可憐。但是當電視畫面每隔一小時不斷重播出時,我開始覺得這護士好像有虧於職守,她應該做好她的工作,不應該這麼衝動,可能是,我對她的行為開始起反感吧。」
一個基督徒則是為醫師林重威病危的新聞掉淚,因為她讀到林重威的媽媽透過對講機說:「兒子,你要堅強點,耶穌愛你。」她就可以想像那是多麼深的呼求,對天對上帝,所以眼淚就不聽使喚地滴在報紙上。
其實,疫情的發展與人員的傷亡,都緊緊地牽動著每個人的心,一不小心,就像一滴墨,深深淺淺地暈開來。
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也是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的胡海國就建議,切忌每天盯著電視看SARS的疫情報導,因為電視媒體會重覆激動的畫面,伴隨強烈的語言,不斷刺激人的精神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引起焦慮反應。
因此,他建議,電視新聞早晚各看一次就好,掌握最新的疫情變化,而閱讀書面資料,還是獲得SARS知識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家鄭石岩則建議,要學會區分不同的訊息:「什麼是我做不到的」,而「什麼是我可以做、且應該做的」。例如,對不斷發生的疫情或死傷的人員,知道就好,但不能一直想,想久了只會產生焦慮,任何人都會垮掉。該注意的,反而是能對自己有防衛價值的消息,例如,有關於SARS的專業知識,自己該做哪些防護動作,或該配合政府做哪些防疫措施。
愛己也愛人
此外,鄭石岩從心理學的觀點特別強調,這在災難時刻,更要與人保持友愛連結的關係,互為支持。
許多心理學上的研究都發現,壓力焦慮會使人的免疫力降低,人如果處在喜樂、放鬆的狀態,都有助免疫力的提升。不同的研究也發現,與家人有親密情感的人,有較高的免疫力,同時,有社交生活的人健康狀況比孤癖的人來得好,
因此,鄭石岩比喻,SARS來時,如果嚇得不敢再找朋友,一個人躲在家裏害怕,受到的創傷肯定更大。樂觀開朗的他,幾乎每天都有運動,週末還和太太一塊爬山,即使全台都籠罩在SARS的威脅下,他們還是一樣進行家族聚會,因為只要知道成員有做防護措施,就不需要太擔心,「與人的關係是不能斷的,」他一再強調。
相約到戶外走走、打電話、email都是可變通的方法,不像以前,都是約餐廳裏吃飯,現在,換個方式過生活。
誠如《中國時報》一篇小社論「新生活運動」所寫的,我們已習慣大街上人口一罩的景觀,也習慣了到哪裡都得先量體溫。我們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重新調整生活。
作家者彭蕙仙形容得傳神,「在人們排隊等待量體溫的時候,繁忙的街景變得緩慢,人人都得學會等待。」、「不少家長終於知道家人的溫度,台灣社會也多了很多回家吃晚飯的爸爸」。
真的,愈來愈多的媒體開始出現這樣安慰人心,提醒人調整角度過日子的話語。「疫情都已經惡化成這樣,不然你能怎麼樣,繼續罵政府無能嗎?」一個衝在火線上的記者無奈地形容。換個角度看事情,多些支持與寬容,特別是,要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打氣加油,做些事,轉移自己害怕的注意力,彼此相愛,度過這特殊時刻。
  ....more
2006-05-29 18:49    兇嫌棍不離身 應通報就醫
醫師看法
苗栗發生精神病患殺死麵店老闆事件,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表示,一般精神病患可能會被幻聽、妄想症困擾,「簡單、清楚的對話、不要有突然的動作」,是與精神病患相處的基本原則。
勿走在精神病患背後
楊聰財表示,由統計數字顯示,精神病患傷人比率,並不會比一般正常人高,但精神病患九成以上都有幻聽或妄想,因此會對環境有不安全感,而為解決不安全感,往往會先下手為強,所以一般人在面對精神病患時,簡單、清楚的應對是基本原則,不要走在對方背後,以免加重其不安全感,也不要背對,如此萬一病患有攻擊動作時,也比較容易防範。
桃園縣衛生局醫政課長康清雲表示,依《精神衛生法》規定,病人有明顯傷害他人或自己的可能,家屬即可請當地衛生所及警方協助強制就醫,此案嫌犯平時就帶棍子出門,有攻擊人的可能性,民眾或里鄰長應通報警方或衛生局處理。
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則強調,並非所有精神病患都須關在病房裡,大多數病友只要持續用藥、定期回診,即可控制病情。
記者吳詠平、甯瑋瑜 ....more
2006-05-29 18:49    失眠焦慮 當心老人憂鬱症
提前規劃退休生活
由於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的人口數增加,除了必須面對失智症人口增多外,老人憂鬱症人數也可能往上攀升,如果家中老年人,有話越來越少、情緒低落等現象,可能就是老人憂鬱症。
報導╱黃筱筠、楊琇雯 攝影╱吳朝奎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表示,65歲以上老年人常有慢性疾病,在長期疾病疼痛影響下,加上退休後的失落感、面對家中小孩離家空巢期所產生的孤獨感,很容易讓老年人產生憂鬱傾向,這時家人必須多一點關心,讓老年人知道有人支持,讓老年人感受到家人關心,另外,在中年時期就必須提早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以免退休後的生活頓失依靠,情緒跟著低落,也容易產生老人憂鬱症。
腦下垂體位置圖
老年人常常因為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或是面對家中空巢期,情緒容易低落,影響腦下垂體分泌的「血清素」過低,導致腦神經傳導障礙,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干擾睡眠、情緒思考。
初期徵兆
容易失眠:
醫師表示,雖然老年人睡眠時間會變比較短,但至少必須維持6個小時,如果有長期睡不好、失眠的情形,可能是老人憂鬱症。
身體不適:
焦慮情緒,很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許多身體疾病也跟著產生,例如:心悸、胸悶、喘不過氣、身體忽冷忽熱、腸胃不舒服等,甚至有人還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醫師建議,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找值得信賴的醫師做徹底的檢查。
情緒低落:
初期老人憂鬱症的症狀跟一般憂鬱症差不多,都會有情緒低落、對日常生活提不起勁、精神不集中、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等現象。有些老人也會有負面、輕生的想法,尤其是退休後,沒有工作,老年人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意義。
這樣做
保養身體
老年人必須有保養身體的觀念,尤其有疾病的老年人更要好好照顧身體,如果身體有病痛,千萬不要加重身體負擔,例如:有關節炎方面疾病就不要再提重物,讓身體關節受損,也必須要有跟慢性疾病對抗的心理準備,按時吃藥。
如果患有老人憂鬱症,用藥方面跟一般憂鬱症患者一樣,但劑量必須為一般憂鬱症用藥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一,而現在部分醫療院所也提供電氣痙攣治療重度憂鬱患者或有自殺傾向的患者。
家人關心
如老年人有憂鬱症狀,家人應該正確觀察導致老年人憂鬱的原因,情形如果嚴重,再由專家評估。家人之間也必須要固定聚會,讓家裡老年人感受到關心,但必須告知老年人,因為年輕人需要工作不能隨時陪在旁邊。
提早規劃
通常有老人憂鬱症的患者,除了患有慢性疾病外,也因為生活頓失寄託,因此必須在退休前就提早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尤其現代人「人生70才開始」,退休後還是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必須要過,退休前提早規劃退休後的生活,生活有目標,老年人也比較不容易情緒低落。
多交朋友
退休後時間突然空出來,可以多交朋友,或是跟家人、朋友打打牌、玩玩動腦的遊戲,除了可以讓生活有寄託外,也可以延遲失智症的發生,如果社區有活動,家人也可以多鼓勵家中老年人參加,拓展人際關係對於預防老人憂鬱症也很有幫助。
專家說
人生70才開始,千萬不要以為退休後就是沒有用的人,可分配好退休後時間,聽聽音樂、下下棋,多和其他人接觸,日常生活也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吃好、睡好、適當運動,做好生理、心理準備,就可以減低罹患老人憂鬱症。 ....mo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