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
 
◆113年十月門診時間異動  
【最新衛教新知】
2006-04-25 18:25    三好四法 專家提紓壓妙方
資料來源/民生報
 
大考將屆,再加上勞退新制實施,許多勞工擔心前途問題,最近不少人都生活在「壓力鍋」中;但可別以為,壓力忍一忍就過去,其實,壓力常會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即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務須積極處理。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指出,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不熟悉、沒把握、非預期、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事,都可能帶來壓力;過去曾有學者將不同事件賦予壓力分數,像配偶死亡是最有壓力的事,達100分,結婚的壓力也有50分,若在半年內累積壓力逾300分,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便顯著高於一般人。
 
楊聰財表示,如果一段時間(如連續1個月以上)持續出現下列症狀的3項,就可能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有廣泛性焦慮症的傾向,應提高警覺:
 
(1)肌肉常緊繃,尤其是頭頸、腰部特別不舒服。
 
(2)容易生氣、煩躁。
 
(3)容易感到疲倦。
 
(4)注意力不集中,不容易專心。
 
(5)不易靜下心來,常感到不耐煩。
 
(6)睡眠障礙,如睡不好、失眠。
 
此外,有些人面臨巨大壓力會以呼吸不順、心悸、腸胃不適、頭痛等生理症狀表現,嚴重者甚至影響到工作、唸書、從事日常事務的能力、表現,如果渾身不對勁,就醫卻找不出病因,用藥治療又效果有限,就得懷疑是壓力惹的禍。
 
還有些人面對壓力,會出現體重變化,像有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者,常可能體重明顯減輕,另一種極端,則是遇到壓力、緊張,就拼命猛吃,體重節節上升。所以,若體重不明原因起伏,又沒有生理疾病,也應考慮是否壓力所致。
 
楊聰財說,面對壓力,自己應對的態度,其實能決定其影響為正向或負向;他以划船為例,當遇到逆流時,有人很樂觀,認為這是鍛練體力、技術的好機會,但也有人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倒楣,老天爺故意與他作對。
可別小看這一念之差,在生理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研究顯示,若以正面、達觀的心態面對壓力,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升高,這是種好的荷爾蒙,讓人更有應變能力;但以負面、悲觀的心態處理壓力時,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會上升,這是較不好的荷爾蒙,會抑制許多生理功能、尤其對免疫系統影響更大。
 
醫師提醒,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小壓力或許可以靠自己調適,大壓力就須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親人、朋友或社會組織、政府的協助來渡過;如果在壓力發生一個月內,仍無法走出壓力事件的陰霾,應儘速尋求專業處理,如醫師、諮商專家等,以免其破壞力擴大,引發災難反應。
 
【紓壓DIY】
 
壓力大時,該如何自處,才能安然走過風暴?精神科醫師提出「三好四法」原則,民眾不妨自行演練。
 
所謂「三好」,即面對壓力時,應維持三個好習慣:睡得好,每天至少有6到8小時睡眠,養足精神,而不要老是往牛角尖裡鑽;吃得好,無論再忙、再煩、再沒有食欲,三餐仍要定時定量,才有體力應付壓力;多運動,可刺激腦部製造腦內啡,這是天然的麻醉劑,有助控制痛楚,讓我們產生愉快、平和、幸福的感覺。
 
「四法」則是四種紓解壓力的方法:說、唱、做、寫。「說」就是對自己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員,傾吐心中煩憂,如此可避免壓力如處在悶燒鍋中,不斷發酵;「唱」則是藉歌抒情,同時這也是很好的胸腔運動,有助壓力調適。
 
「做」是指採用腹式呼吸法,每天至少做80次,坐姿、臥姿皆可,也可分時段、有空就做,如此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減少身心不適;「寫」則是提筆寫下心情日記,把腦中混亂的思緒,藉此整理清楚,也能幫助安定情緒。
 
此外,科學研究顯示,有些紓壓食物,在壓力大時增加攝取不無好處。例如,牛奶、香蕉都富含「色胺酸」,這是天然的精神鬆弛劑,能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改善頭痛,加強免疫功能,也是形成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必要原料。而深海魚油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其中DHA、EPA都對腦部保健有益。富含各種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也無妨。
  ....more
2006-04-25 18:13    男人愛ㄍ一ㄥ 憂鬱症也容易上身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作者/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

 
 過去憂鬱症經常被視為女性化的疾病,認為女性比較敏感,容易得憂鬱症。不過,近年來醫院精神科門診出現愈來愈多的男性患者,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男性有憂鬱傾向,顯示憂鬱症絕不是女人的專利,男性朋友千萬別輕忽!
 
 許多男人因為受到傳統價值束縛,從小被要求堅毅、強壯,扛起家庭責任,成就取向也很高,總希望能扮演保護者的角色。當遇到挫折或不順利時,只能藉由喝酒、藥物來轉移注意力。其實,當情緒悶燒到一定程度,就會找一個出口來流洩,在生理上常見的就是消化性潰瘍、心臟血管疾病及腸躁症,至於心理就是憂鬱症。男人多半一直撐,即使身體發出警訊,胸悶、胃痛、失眠,也視若無睹,深怕被當成弱者、懦夫,有損顏面撐到不行時,再以極端方式爆發出來。
 
 男人為何會得憂鬱症?其實發病原因跟女性沒有什麼不同,在精神醫學上認為是因為受到生物(體質)、心理(個性)及社會(環境)等三個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另外醫學界大都認為憂鬱症真正病因可能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尤其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失衡,腦神經細胞發育不全與退化、腦部受損、細胞自殺機制啟動過早、長期用藥、基因遺傳、壓力荷爾蒙作祟等等有關。
 
 男性憂鬱症除了受本身性格及體質影響外,外在挫折及壓力是重要因素,像失業、經濟受挫、中年危機、空巢期、未妥善規畫退休生活、失落感,再加上逞強、壓抑等,都容易讓男人罹患憂鬱症。當憂鬱沮喪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且經年累月讓內心充滿悲情絕望,找不到出路時,自殺就會成為唯一的出口。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男性自殺個案中,9成以上有精神疾病,其中7成有憂鬱症(尤其嚴重憂鬱症),有15%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
 
 當男人得到憂鬱症時,該如何去觀察及協助呢?建議可從以下幾點來做: 
▓暗中觀察:睡眠不良及食慾改變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一般憂鬱症患者容易有失眠、體重下降的問題,如果接著出現注意力與思考能力減退、情緒變得急躁不穩、很多以前喜歡的事現在都提不起勁、莫名發呆等狀況都是觀察的重點。 
 
▓隨意放置簡易量表或宣傳單張:通常憂鬱症患者無法接受別人直指他有憂鬱症,因此在屋內放些衛教傳單、憂鬱症書籍或自填量表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誘導他自動接觸效果會比較好。 
 
▓從改善失眠切入治療:人們較能接受自己有失眠問題,勸服男人就診不妨從治療睡眠障礙切入,至少他願意上醫院,獲得初步診療。 
 
▓親密關係是最好的醫療:伴侶、家人的親密支持是男性憂鬱症患者最好的醫療,平常多給予關心、體諒及支持,讓他感受到家人的持續關心,有助於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more
2006-04-25 18:07    病患囤積安眠藥 濫用造成藥量愈來愈重
資料來源/中央社
 
 鎮靜安眠藥雖是管制品,弄到手卻不難,有的病人逛醫院換醫師,有的交替使用健保及自費,大量囤積安眠藥,因濫用造成藥量愈來愈重,甚至有一次吞五、六十顆的情形。
 
 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表示,國內每天大約有二十三萬人服用安眠藥,因病人在不同的醫院就醫,常會囤積藥物,心情一不好就亂吃一通,或是自行減藥停藥,對某些藥物產生耐受性。
 
 楊聰財舉例說明,有的焦慮病患一睡不著就會抓一把藥吃,一把約五、六十顆,如果吃的是苯二氮平類的鎮靜劑,這類鎮劑靜一天只能吃三顆,如果吃過度,劑量愈吃愈重,不吃反而會焦躁不安,甚至有戒斷症候群,會有盜汗,坐不住,心跳加快等上癮現象。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苯二氮平類鎮劑有肌肉放鬆作用,也用於焦慮、失眠、癲癇病患身上,長期使用不宜超過四星期,但各醫院病歷並不相通,健保IC卡上也看不出病人藥物記錄,造成病人囤積藥物及濫用的現象。
 
 目前精神科的慢性病處方箋一次可拿九十天的藥,楊聰財、陳昭姿等精神醫界和藥師界都認為,苯二氮平類精神科用藥應該設限,減少濫用及藥物副作用。衛生署藥制藥品管理局長李志恆說,最近已訂出苯二氮平類的使用指引,要求醫師應告知病人藥物副作用,病人用藥期間儘量縮短,連續每日處方使用不要超過一個月,如果是治療失眠,單次或間歇給藥就有效,儘量避免連續給藥或長期使用。 ....more
2006-04-25 17:52    強迫症發作 怎麼辦?
Q:醫生您好:
我姊姊從10年前就會重複做一些事情,譬如關門會一直拉看有沒有關好,出門時也會一直在門口徘徊看們有沒有關好,東西要丟時也是把垃圾重複一直檢查,晚上都會失眠不睡覺都睡白天,長久下來已和社會脫節無法工作,一直有看精神科都不見好轉,5/10被大嫂要趕出家門,5/13吃安眠藥自殺幸有救回,目前住在我家,但我不知如何幫她,跟她說的話都不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大家都很困擾不知如何是好,請大師給予建議。謝謝
 
 
A:(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 楊聰財醫師答覆)
 
由來信中所描述「重複檢查」的特徵,您姊姊極可能是罹患一種腦部某特定部位內分泌失調的疾病---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包括病態性的強迫性思考(obsessions), 及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s)。強迫性思考是一種反覆令人困擾的想法,其內容多為令人沮喪或是非常荒謬的事情,這些內容被視為是「與自我不容的外來物」(ego aliens),即不被病人認為是合宜的和想要的。強迫性行為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或思考,通常都是對於強迫性思考的一種反應。類似於強迫性思考,強迫性行為被視為毫無意義的,或是過度的。但除非病人執行這些強迫性的行為,不然病人會感到十分不舒服(焦慮或是覺得有壓力)。強迫性的儀式化行為有時是非自願 性的而是強迫性的(compelled)。
 
大部分的病患有多重強迫性的行為及思考,而且會隨著時間有不同變化的趨勢。例如某一位病患可能以前為強迫性洗手,但在數年後卻是呈現強迫性計數的症狀。對於大多數的病患而言,強迫性症狀都會隨著時間而有病情起伏不定的表現。青少年及產後可能會有病情加重的表現。
 
強迫性思考及行為在一般人而言十分常見;故若要定義成「障礙症」,其症狀必須嚴重到影響生活功能或造成明顯的痛苦。常見的強迫性思考包括:
 
1.東西被污染(contamination)、
2.要求對稱(Symmetry)【例如擺設物品】、
3.攻擊性或暴力性的思考、
4.憎恨有關於性方面的想法、
5.覺得無聊的字句或音調。
 
至於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包括:
 
1.洗手或去污染(decontaminating)、
2.反覆確認(checking)、
3.計數(counting)、
4.強迫性的發問或認罪自白(confess)、
5.反覆性的確認語句或行為、
6.為了求對稱或精確而反覆的安排(rearranging)、
7.強迫性的貯藏物品(hoarding)。
8.強迫症常有其他共存疾病(有人稱為併發症),例如陣發性的重鬱9.發作、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一種抽動性疾病】、畏懼症(simple phobia)、慮身體畸形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拔毛癖、厭食症、物質濫用。
 
強迫症自古即被清楚地描述,見於所有的文化及種族中。在美國的盛行率約為1-3%,這樣的數據和其他國家的盛行率類似。大多數的患者在童年早期即有輕微的表現。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即有較高的比例符合診斷的準則。成年兩性的比例相似。
 
雖然對於強迫症切確的病因本質仍不清楚,但普遍存有共識,即強迫症與神經學病理有關。功能性神經學造影暗示大腦功能異常,包括旁邊緣性前額葉大腦皮質(pa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基底核及丘腦。在上述部位有病變的神經疾病也有類似強迫症的表現。這些大腦神經系統的重要功能在於促成每天生活中經由半自動的狀態,協調產生許多精細的行為結果。在過去的幾年中,基因學、大腦造影及現象學的研究均指出強迫症和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及希德罕氏舞蹈症有關。神經傳導介質如血清張力素及多巴胺在大腦基底核系統中扮演相當要的角色。
 
在治療方面,包括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是唯一對強迫症有效的一群藥物,例如fluoxetine、paroxetine、fluvoxamine、sertraline、citalpram。沒有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會比另一種特別有效。但對某些人而言,某一種藥物的確會有比另一種有效。若第一種藥物無效,可再嘗試另一種藥物。若開始以藥物治療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必須持續的使用,除非行為治療能成功的控制病情。若停止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的話,通常會造成復發。 即使以藥物治療而獲得多年的症狀緩解,這種復發的情形也會發生。至於對於其他的共存疾病則需配合不同的藥物輔助治療。通常病患若採取適當及積極性治療,都有不錯的療效。通常需約6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包括:
 
1.行為治療:去制約化,認知治療也有幫助。
2.神經性的外科手術: 對於嚴重型及有抗性的強迫症有部分效果。
3.家族治療:通常需要家族成員的教育。在症狀的緩解後,目標應為4.家族成員的重新整合。
5.職能治療:通常是必要。 ....more
2006-04-25 17:48    對家人感到煩心 該怎麼辦?
Q:我一直有種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的恐懼,其實我現在的工作進 行的還算順利,但是,我卻一直覺得這不會是常態,我去報考博士班,也準備出國轉念商科碩士,加強自己語言能力,但我很擔心會被淘汰或是失業,只是繼續深造勢必經濟收入就會停頓,曾經想過'不去想出國的事,好好安定下來 ,買部新車買個房子,可是總是會害怕,各種想法在腦中翻騰,但一事無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是不是憂鬱症復發,以前會為了父母分居的事心煩 現在則很討厭父親,很想逃離跟家人有任何牽扯......
 
A:(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答覆)
 
一樣的困境,不一樣的態度
 
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我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像是上班族的患者便常反映『醫師,我怕會失敗……』。但同樣是容易產生負面思考,經我細心觀察,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又有兩種不同型態的人:第一類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型,另一類為「自我耗損」型。前者常專注於利用「負面思考」來解決焦慮,善於規劃,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在臨床上,這類型個案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時,會配合他個別性給予一些「放鬆心情」的減焦藥物,常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依賴程度較低,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
 
第二類「自我耗損」型的人,則較專注於「負面思考」後的「負面情緒」之上,故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失眠、與鬱卒,進一步會談評估,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中的暗流是一直「否定自己、深怕失敗」的憂鬱情緒。正因為他們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糟糕的情緒」,試圖要找出「最完美」的應對方法,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投資在有意義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這樣的反應,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自我耗損」型的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在人事物壓力時,自幼與環境互動下潛移默化養成的習慣性不良負面身心反應(我們稱之為性格),絕對會推波助瀾的造成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俗稱內分泌)失調。這樣的個案,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減焦藥、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更需進行「思路革命」,建立具建設性的負面思考習慣。
 
大家都有壓力
 
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身心壓力」已是你我所無法避免、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我親身例子而言,我被再三催稿,但是手上要處理的事務眾多,這「完稿」何嘗不是一種壓力呢?在「怕做不好」的思維下,我會檢視自己:
 
我可以完成嗎?既然答應,就要想出「好方法及步驟,實際去執行」來完成。
 
1.何時有空來下筆?
 
2.我要和讀者分享什麼?
 
3.可以分成幾個段落?
 
掌握時間,按段落完成等等。
 
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建設性負面情緒」的觀念。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建設性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在實驗中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三組,要求各組射飛鏢,並分別以三種方式進行暖身。第一種方式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第二種因應方式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第三種方式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結果採取第三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而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第一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故他們認為「負面思考」為能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反而有最好的成績。
 
正負調和,樂悲並容
 
樂觀的人總認為「還有一小時可以使用」,悲觀的人總認為「只剩一小時可以使用」。但是過度樂觀的人,極易因為「誤以為能掌握一切」、「不切實際的樂觀」、以及「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而常陰溝裡翻船。所以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
 
綜合上述,我有以下的建議:
 
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應該掌握:
 
第一:養成「建設性」的思考習性,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分析出壓力源;
 
第二: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
 
第三:多培養好習慣、生活規律、運動
 
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無法將自己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
 
應該找專家協助。按目前的研究顯示適當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是將自己脫胎換骨的好方法。願在新的日子裡,看到你在心靈成長上做了正確投資及調整! ....mo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管理者登入
楊聰才診所 /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 諮詢專線:02-29181299.8911-6158
本網站www.yang1963.com.tw內容,包括網頁、文字、圖片、網址等,均屬本網站所有
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
網站製作 /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